日本的祭祀活動(2)博多袛園山笠和博多導遊

漫步博多——探訪古代日本的門戶

社會 文化 生活

博多位於九州第一大城市福岡市,自古以來便與中國大陸交流頻繁。我與中文翻譯一起走訪了博多區。此行的主題是尋找“生長在博多風土中的亞洲元素”。我們會有怎樣的發現與邂逅呢?兩名女子的博多之旅即將開始,就請跟隨我們一探究竟吧。

【發現亞洲 (4)】源於宋朝、長在博多的“博多織”

許多從大陸流傳到日本的工藝品至今仍為博多人所喜愛。“博多織”(用宋朝織造技術改良後生產的博多絲綢——譯者註)就是其中之一。和聖一國師一起遠赴宋朝的年輕博多商人學會了宋朝的織造技術並將它帶回日本,由此誕生了“博多織”。博多織的代表作是被稱為“獻上柄”的和服腰帶,從前每年都進貢給德川幕府,因此得名。 (用博多織做成的和服腰帶——譯者註)。

從與寺院林立的街區出來,徒步幾分鐘就到了博多傳統工藝館,這裏展示著博多的優秀工藝品。博多織自然是主要展品之一。“博多織的絲綢質感好,紮起腰帶來很輕鬆,因此很受歡迎,所有日本人都很喜愛博多織做的和服腰帶。”據工作人員坂口侑里女士介紹,“獻上柄”的“柄”在日語中是圖案之意,這些圖案都是有深意的。複雜的花樣多以佛事用具為主題,粗線表示父母,細線表示子女。“粗線在外表示父母守護子女,反過來細線在外則表示子女守護父母。”另外,顏色也是效仿中國的陰陽五行說,紫色代表德,藍色代表仁,紅色代表禮,黃色代表信,藏青色代表智。對此,G也聽得津津有味。

與博多織齊名、同樣聞名全國的博多人偶也在展示之列。圖片(左)是開館時特別製作的巨型博多人偶“福神”

最具代表性的“獻上柄”圖案

博多剪

 

剪刀第一次傳入日本也是在博多

在眾多的展品中,我們發現了剪刀。現在普遍使用的剪刀也是在大約700年前,由謝國明(*1)從中國大陸帶回博多後才逐漸在日本普及的。在此之前,日本人使用的剪刀是U形的剪線小剪子,使用時手指用力使刀片咬合來剪線。如今仍然堅持製作“博多剪”的手工藝人只剩下一家了,不過人氣非常火爆,即便現在預約也要等上一年半! 

聽說可以觀看紡織博多織的現場表演,我們便去了博多傳統工藝館旁邊的“博多町屋”鄉土館。表演的地點,是將明治中期博多織紡織廠家的住所兼工廠“町屋”遷築後復原的建築物。當天的表演者是青年作家瀧口涼子女士。她以前是上班族,後來立志走上手藝人之路。“博多織的特點是大量使用經線。將緯線用力打入後再用經線織出圖案。看,就是這樣。”她那敏捷的動作令我們不禁看呆了。在涼子女士的邀請下,我們也嘗試了織布。“這樣的傳統工藝在中國也有許多,不過它們在日本得到精心保護,真是一件好事!”G說道。

近看,織布機的精巧構造令人著迷

進行表演的瀧口涼子女士

G沉浸在織布體驗中,一遍遍操作著織布機。博多織的經線特別多,紡織起來尤其耗費力氣

攝影:草野清一郎

(*1) ^ 活躍於日宋貿易的宋朝商人。

關鍵詞

中國 韓國 朝鮮 祭祀 博多祇園山笠 草野清一郎 博多 福岡 鴻臚館 福岡城むかし探訪館 東長寺 空海 聖福寺 榮西 承天寺 聖一國師 博多織 獻上帶 博多傳統工藝館 博多人偶 瀧口涼子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