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依相隨的日本機器人

「學天則」——第一個東洋機器人

科學 技術 社會 生活

學天則是大阪每日新聞社社論委員西村真琴於1928年製造的「人造人」,被稱為第一個東洋機器人。在它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人形機器人的「根」。

象徵宇宙萬物的造型

真品學天則。左邊人物為西村真琴 照片提供:松尾宏

被譽為首個日本造機器人的「學天則」,是能夠書寫文字並改變表情的「人造人」。據稱它於1928年在大禮紀念京都大博覽會上公開亮相後,曾在多個博覽會上展出,但是後來卻在德國下落不明。目前在大阪市立科學館展出的是2008年復原的仿製品。

學天則意為向自然法則學習。它的製造者、每日新聞社論委員西村真琴,同時也是位生物學家,對自然有著寬闊的視野和獨到的見解。擔任復原工作的大阪市立科學館研究員長谷川能三先生講解說:「學天則的外形融入了西村先生的思想,其造型體現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生物間的共存。」

學天則高約3m,右手執筆,左手持燈,面朝几案。几案正面雕刻著太陽、流水、動物等浮雕。有著一雙大眼睛奇妙臉龐,融合了全世界民族的特徵,其設計靈感源自於民族間沒有優劣之分的思想。頭頂的葉冠,表示一切食物來自綠葉之意,胸別意寓宇宙的波斯菊。學天則的這身造型象徵著宇宙萬物。

大阪市立科學館展示的複製品「學天則」。在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特徵的臉上,尋找出與自己的共通點,或許也是一大樂趣

學天則臉部由橡膠製成,眼瞼、眼睛、臉頰、嘴角、甚至是脖子和手腕都可以活動。雄雞鳴曉,學天則便會閉目冥思。不久好主意浮現,於是睜開眼睛,左手的靈感燈閃亮發光。此時它會微微一笑,拿起表示人類創造力的鏑箭形筆記下這個想法。其行雲流水般的大幅度動作,是憑藉壓縮空氣和橡膠管組合完成的。真品學天則會像音樂盒那樣轉動滾筒,通過擠壓橡膠管調節空氣壓力;而現在復原的學天則,則由電腦控制。

追求「類人」度的創作人

學天則的動作構造模型

「機器人」一詞誕生於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配克的科幻劇作《羅素姆萬能機器人》,是為了稱呼代替人類勞動的人形機器人而採用的新詞。1950年在俄羅斯作家以撒‧艾西莫夫科幻小說《我,機器人》中,機器人一詞創出了「對人有用的機械」這一層概念。

1960年手臂型工業機器人問世,機器人給人的印象從人形機器人轉變成代替人類作業的機械。機器人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20世紀80年代,在組裝、焊接等規定的重複性操作領域,工業機器人得到實際應用。

「從世界機器人史的角度觀察,會發現學天則是少數派,然而它應該最接近恰配克機器人的思想吧。」長谷川先生說道,「西村先生大概認為機器人不是人類的替代品,而是應更接近人類。因此學天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勞動造型,而是人類進行創造的造型。」也就是說,創作人西村要製造的,是超越了誕生於歐洲的機器人概念之上的物體。他決意使用空氣驅動學天則而非當時已經存在的電機,就是因為他想獲得更加接近生物的動作。通過西村以橡膠管重現血管,以空氣進出模擬呼吸等手法,可以看出他對機器人「類人度」的執著追求。

二戰後,原子小金剛橫空出世再次掀起機器人熱潮;而近年,類似本田技研工業ASIMO這樣的雙足步行機器人也廣受人們歡迎。日本人一直在尋求作為人類好友良伴的人形機器人,而在學天則身上,就已經能夠看到它的「根」了。

採訪、撰文:佐藤成美

卡雷爾·恰佩克 學天則 大阪每日新聞社 社論委員 西村真琴 京都博覽會 大阪市立科學館 長谷川能三 以撒‧艾西莫夫 原子小金剛 ASIMO 雙足步行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