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世界驚呼連連的「日本日常」:專訪電影《日本人的養成》導演山崎艾瑪

社會 教育 文化 影訊

日本人的「高自律、團隊精神」究竟從何而來呢?山崎艾瑪導演為了尋找答案,用一年的時間近距離觀察東京某公立小學,完成了這部紀錄片。對山崎導演而言,這同時也是一趟「探尋自我」之旅。

山崎艾瑪 YAMAZAKI RYAN Ema

紀錄片電影導演。1989年出生於神戶市。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學系畢業後,成為紀錄片導演山姆波拉德(Sam Pollard)的助理,開始了電影製作生涯。2017年,她製作了人氣繪本《好奇猴喬治》作家夫妻的紀錄片《猴子商業奇蹟:好奇猴喬治作者的大冒險》,紀錄他們的人生故事。代表作《甲子園:夢想競技場》(2020年)。

「在小學裡,被塑造成為日本人」

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為《The Making of a Japanese》,若直譯成日文會太過直接且強烈,但山崎導演解釋得很清楚:「放眼全世界6歲左右的孩子其實差異不大,但12歲的日本孩子與歐美孩子相比則有明顯不同。這是因為在學校裡他們被賦予諸多角色及任務,穩健踏實地訓練自己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教育塑造了每個個人,日本義務教育培養學生群體合作及團隊精神。日本這種教育觀念與其他國家相當不同,這點無庸置疑。」

山崎導演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日本人。她在神戶出生,就讀某大阪公立小學六年,國中和高中則進入神戶的國際學校就讀。之後到美國的大學學習電影創作,畢業後於紐約就業累積業界經驗。

「我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但在小學裡,會說英語頂著棕色頭髮的混血兒只有我一個。是否只有我一人與其他人不一樣?到底怎麼樣才是所謂的日本人呢?這是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

在美國工作時,公司總是給予我「有責任感」、「守時」、「對團隊極有貢獻」等評語。

「我明明沒有做特別的事情,卻被誇獎了。當時沒想太多,只覺得『這對日本人來說很稀鬆平常』。不過,大約十年前,我也曾經歷一段重新思考『我是誰』的時期。當我追根究底探尋源頭時,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價值觀,的確是自小學時期培養出來的。」

山崎艾瑪導演(花井智子攝影)
山崎艾瑪導演(花井智子攝影)

山崎導演對小學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六年級的運動會。她完成了團隊體操的「巨大金字塔」,並獲得家長及社區居民的熱烈喝彩。

「在練習的第一天,我覺得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隨著大家齊心協力,經過幾周反覆練習,終於看見完成的曙光。正式表演前絕對不能失敗的緊張感、表演結束後順利完成金字塔的成就感、以及與朋友們喜極而泣的感動情緒,現在回頭來看,這些經歷培養了我面對眼前挑戰必全力以赴的精神。對11、12歲的孩子而言,透過活動了解到只要努力就能改變結果這件事,是相當寶貴的人生經驗。」

「對孩子們來說,運動會和音樂會是很重要的活動。在日本小學的六年生活中,會不斷遇到『人生的關鍵時刻』。但國際學校的運動會卻完全沒有事前練習,只要當天來參加跑步,然後就結束了。這種方式完全與學習群體生活相違背。在歐美的價值觀裡,更重視每個孩子的差異性、擅長項目、及培養孩子的個性。」

山崎導演意識到,每個國家對學校生活的期許差異極大,因此決定「將日本的小學生活拍成紀錄片,介紹給全世界的人們」。

不過,要找到一所願意長期配合拍攝的學校不容易。經過六年不斷嘗試和調整,終於以「以東京奧運為契機促進國際友誼交流」的名義,取得美國選手團奧運接待城市世田谷區的合作。

下一頁: 同理、互助、責任感

關鍵詞

小學 教育 學校 小學生 電影 日本人的養成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