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世界驚呼連連的「日本日常」:專訪電影《日本人的養成》導演山崎艾瑪

社會 教育 文化 影訊

日本人的「高自律、團隊精神」究竟從何而來呢?山崎艾瑪導演為了尋找答案,用一年的時間近距離觀察東京某公立小學,完成了這部紀錄片。對山崎導演而言,這同時也是一趟「探尋自我」之旅。

山崎艾瑪 YAMAZAKI RYAN Ema

紀錄片電影導演。1989年出生於神戶市。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學系畢業後,成為紀錄片導演山姆波拉德(Sam Pollard)的助理,開始了電影製作生涯。2017年,她製作了人氣繪本《好奇猴喬治》作家夫妻的紀錄片《猴子商業奇蹟:好奇猴喬治作者的大冒險》,紀錄他們的人生故事。代表作《甲子園:夢想競技場》(2020年)。

「在日本以秒為單位控管新幹線及電車行駛區段,對日本人而言顯得稀鬆平常」、「東京這麼大的城市,居然每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遺失物品大多會交由警方處理協助歸還失主」等,數十年來,外國人總是以驚嘆的目光描述日本社會的日常。

這種「規律與秩序、集團生活的合作精神」 究竟從何而來呢?去年12月上映的電影《日本人的養成》中,觀察孩童在小學這六年「如何成為『日本人』的過程」,真實呈現了日本校園生活的樣貌。

該片選在東京世田谷區的塚戶小學進行拍攝,焦點則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和最年長的六年級生,拍攝期間剛好是新冠疫情爆發的2021年,導演堅持近距離觀察師生們的互動。拍攝歷時150天,總計達700小時。

對於日本的教師和家長而言,這些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然而,當電影在國外上映時,卻引起了廣大迴響。無論是「打掃教室」、「午餐分發」、「值日生」制度、運動會、或是各種校園活動管理等,皆積極讓孩子從中參與並成長,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上映甚至長達四個月之久,並且有20家電影院同步放映該片。本片也入選了德國和美國的電影節,且於韓國電視台播映。

此外,這部電影拍攝過程中誕生的短片《Instruments of a Beating Heart》也入圍2025年(第97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

電影《日本人的養成》 © Cineric Creative / NHK / Pystymetsä / Point du Jour
電影《日本人的養成》 © Cineric Creative / NHK / Pystymetsä / Point du Jour

電影《日本人的養成》 © Cineric Creative / NHK / Pystymetsä / Point du Jour
電影《日本人的養成》 © Cineric Creative / NHK / Pystymetsä / Point du Jour

下一頁: 「在小學裡,被塑造成為日本人」

關鍵詞

小學 教育 學校 小學生 電影 日本人的養成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