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頸精神」取得勝利――專訪圍棋女流棋士・謝依旻六段

文化 臺灣香港 生活

2018年12月5日,在「第37期女流本因坊戰」中落敗的謝依旻六段,時隔11年再度陷入無頭銜的狀態。但得到了2019年3月6日的「第31期女流名人戰」挑戰權。在她堅持勝利的奮戰姿態裡,藏著一份對身旁支持者的感謝與責任。

謝依旻 HSIEH Yi Min

1989年11月16日生,臺灣苗栗人。黄孟正九段門下生,2004年入段,2005年升二段,2006年三段,2008年四段,2010年五段,2012年六段。隸屬於日本棋院東京本院。累計共獲27個頭銜,此紀錄為女流棋士史上最多。喜愛觀賞電影和舞台劇,以及慢跑和攀岩,興趣廣泛,最近特別熱中觀賞寶塚歌劇團的演出。

圍棋界的發展需要明星

——自從2016年「AlphaGo」戰勝職業棋士之後,許多人常常提及圍棋和AI的關係,對於AI的存在和圍棋界的發展,您有何看法?

包括我,幾乎所有棋士都會活用AI進行圍棋研究。面對難以判斷的棋局,也曾採用AI的建議。雖然我認為人類無法戰勝AI,但另一方面,在AI的幫助下,原本需要50年的研究,現在只需10年就能完成,所以也覺得AI的存在,能夠幫助人類成長,我並不認為會阻礙圍棋的發展。

但若要圍棋未來能夠更加有所發展,需要的並非AI,而是更多耀眼明星的出現。例如即將在2019年4月,以10歲0個月的年紀,成為史上最年少職業棋士的仲邑菫(なかむら・すみれ,Nakamura Sumire,目前9歲),就擁有嶄新的才能。若圍棋界出現明星,將會獲得社會上更廣泛的關注,可以拓展圍棋界的領域。我們這些前輩也不能輸晚輩,要更加努力,提升整體程度。我堅信,圍棋界的發展必須要靠更多的耀眼明星。

圍棋生涯中難忘在大地震中的對弈之局

——請談談至今印象最深刻的對局經驗。

包含頭銜戰,我總是全力以赴,所以很難決定那個棋局才是印象深刻。若硬要舉出一個,那就是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之際,正好在現在這個所在地,日本棋院東京本院7樓的特別對局室,當時進行的是2011年「第23期女流名人戰」。對我來說是一場頭銜保衛戰,若看第1局的內容,我可以說是慘敗,之後在不安之中,迎向了第2局,對手是同期的向井千瑛(當時是四段)。當時雙方都展現想獲勝、不想輸的氣勢。

然後,到了下午2點46分,那個瞬間來臨。因為地震劇烈搖晃,花瓶快要掉落,天花板也飄下了類似黑色粉塵的東西,棋盤也搖晃得劇烈,棋子就快要掉出來。當時雖然輪到我下棋,但搖晃太過劇烈,我無法順利出手。心裡覺得「不想死在這裡」,感到生命有危險。總之我對向井說先停止對弈吧,也要求負責紀錄的人停止計時。正想立刻離開那個地方,但搖晃時間很久,若不抓住什麼東西就會跌倒。幾分鐘之後,負責營運的工作人員上到7樓來,正式中止比賽,通知大家前往1樓避難。

經過1個小時後,再次開始比賽,但餘震不止,大會判斷這個狀況若持續下去,可能會發生危險,因此成了史上首次女流名人戰的「一時中止」(打ち掛け)。另一方面,因為輪到我下棋,所以進行了「封手」的程序。所謂「封手」,就是將那個瞬間自己的下一手棋,寫在棋譜上並密封,比賽再次開始時打開,再實際打出。在持續搖晃的恐懼感裡,抱著不想輸的心情,混雜著想打出自己也能滿意的一手棋的意志,我花了大約10分鐘,終於封下一手棋。通常2天制的對局比賽,隔天就會再次開啟封手,但那次為了等到餘震和日本社會都稍微安穩下來,因此在12天後的3月23日,才再次重啟對局。

那段期間,無論是對我還是向井而言,費盡千辛萬苦才得以維持集中力。雖然臺灣的家人要我立刻回臺灣,但我告訴他們說,還要比賽,不能回去,好不容易才說服他們。之後,我在重啟的對局中獲勝,也贏了次局,最終以2勝1敗,達成逆轉勝,成功防衛了我的頭銜。這對我來說是非常特別的對局經驗。

標題圖片:謝依旻六段

協助:公益財團法人日本棋院
攝影:花井智子
取材、撰文:高橋郁文(nippon.com編輯部)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臺灣 圍棋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