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玲:以藝術設計串連日本與臺灣

文化 臺灣香港

日本有許多世界級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日臺交流多年,臺灣在文化創意產業上有相當蓬勃的發展。徐莉玲女士不但是臺灣本土文化創意產業藝術設計的培育者,更串聯日臺第一流人材,在藝術設計教育及其商業品牌發展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徐莉玲 HSU Li Lin

1952年於臺灣臺北出生,1974年時從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在日本時裝企業實習,後在臺北中興百貨擔任總經理,以追求精緻生活文化的客群為目標推動業務,協助廠商自創品牌,替臺灣百貨業界帶來新氣象。1987年獲第一回東京流行協會創意大賞海外賞,2007年與丈夫:臺玻集團總裁林伯實共同創立「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致力打造臺灣文化創意跨界學習平臺、研究臺灣文化色彩、培養臺灣藝術年輕一代藝術設計人才。目前擔任臺北「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理事長、「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

工業城搖身一變為文創區

從大弧形的玻璃觀景窗向外望去,是一片臺灣特有的亞熱帶風情綠意,遠方還看得見臺北松山國際機場。由德國設計團隊「E15」一手打造出的「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如今已成為新興地標,這片昔日的工業城區,搖身一變為畫廊林立的大內藝術特區。

圖為設施7樓的「學學白色展覽空間 XUE XUE WHITE GALLERY」,正展出韓國藝術家安尚秀(Ahn Sang-Soo)的展覽「活-字」。

徐莉玲(以下稱「徐」)  2005年時,我跟丈夫林伯實一起創立了這個機構的母體「學學」,是臺灣第一個投入綜合性文化創意教育事業的非政府體系基金會。我們在這裡推動文化創意教育,對象從小學生到社會人士,涵蓋廣大的年齡層。去年我們新建置了「實驗高中部」,未來的目標是開設「大學部」。

我們機構的所在地區本來是工業區,原是與時尚毫無瓜葛的地方,不過近年在都市重新規劃下,有了巨大改變,成為畫廊、媒體及創意公司聚集的大內藝術特區。

13年前剛創立學學時,整個社會對運用文化資本、創意行銷加值品牌的概念都還很陌生,也只有少數大學教授這些知識。時至今日,臺灣約有150所高等教育機構中,便有近90間學校開設了多元藝術設計行銷相關課程。「以文化主題為靈感來源的藝術與設計能提升產業競爭力」,這個觀念在十幾年間能普及於臺灣社會各處,使我十分欣慰。

學生們熙熙攘攘出入機構

東京生活讓我體會日本與臺灣的差異

「學學」一詞源自《禮記》的一段文字,「學學半」,意味教學相長,教與學各占學問的一半。機構提供的教育課程囊括多元設計、藝術、攝影、音樂、行銷等類別,並跨足色彩學、時尚學、古典文學、設計思考等各種多元領域,旨在讓師生能彼此教學相長、人才交流合作。徐女士之所以推動這些獨到的設計教育,原因要追溯到她在二十多歲那年體驗到的危機感。

 那時候,日本無疑是亞洲流行文化發信地。我大學念美術系,所以對建築、室內設計、視覺藝術、流行時尚、織品設計等各種設計領域都有所涉獵,對日本的潮流十分敏感,可是當年的臺灣社會的時尚仍未蓬勃發展。

畢業後,我有幸獲得永琦百貨支持,安排去日本時裝企業「ONWARD KASHIYAMA 」實習的機會,在東京工作居住了幾個月。那時正值日本時裝產業急遽成長的時期,讓我對日本與臺灣之間對「時尚生活設計」重視程度的差異深思良多。

學生以研究90年代各期的時尚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下一頁: 推動設計師品牌改寫臺灣百貨史

關鍵詞

藝術 臺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