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宣彥:電影、戰爭與和平

文化

儘管被醫生宣告罹患癌症末期只能再活3個月,大林宣彥導演依然完成了最新電影作品《花筐》。他把描寫戰爭年代裡年輕人青春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從構思到最終完成,經過了40多年歲月。為什麼這部電影在今天拍成?讓我們聽聽導演的想法。

大林宣彦 OBAYASHI Nobuhiko

電影作家。1938年出生於廣島縣尾道市。從小開始拍攝電影,拍了許多8mm、16mm電影作品。20世紀60年代製作獨立電影,成為日本實驗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同一時期至70年代末,作為廣告導演也表現亮眼。1977年導演拍攝了其首部商業電影《鬼怪屋》,之後連續推出《轉校生》《穿越時空的少女》等熱門作品。截至2017年,大林導演的長篇電影作品已達43部。2017年12月公映的最新電影作品《花筐》廣受好評,被日本《電影旬報》評為2017年「日本十大電影」第2名,榮獲第72屆每日電影大賽「日本電影大獎」。日本政府於2004年頒授「紫綬褒章」,2009年獲授「旭日小綬章」。

寫給戰爭年代的孩子們

據大林導演所說,最近不知在哪裡聽了後想起了「戰爭就在走廊的那一端」這句俳句。那是著名俳人渡邊白泉(1913~1969年)二戰期間躲過警察監視暗中寫下的俳句。

「現在的年輕人正處於戰爭氣氛之中。因為我在和他們交流時,他們明確說『我們是戰前的孩子』。說起來,《花筐》這部電影,有聯結已被遺忘的戰後和終將到來的戰爭時代的作用。也就是說,關於過去戰爭的故事,有可能成為創造未來和平的力量。我們是了解戰爭的最後一代人,所以有責任告訴年輕人什麼是戰爭。」

《花筐》劇照(©唐津電影製作委員會/PSC 2017)

據大林導演介紹,他問看過這部電影的年輕人有何感想,很多人的反應是「心裡受到震撼」。

「大概是產生了不能以事不關己的態度對待這種迫切性了吧。如今,很多事情變得更加方便、輕鬆,更有效率。但這究竟是否讓人類變得更加幸福了呢,我認為一半是不幸的。因為方便兩字,同樣會讓想做壞事的人更方便。而且,在高度發達的資訊社會裡,人們對於資訊變得無法承擔責任。很多事情在知道與不知道之間就結束了。必須知道的事情也好,無所謂的事情也好,價值變得都一樣,成為與己無關的事情。而電影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告訴觀眾讓他們把這一切都作為『自己的事情』來思考。在資訊社會裡,為了傳播那些無法傳播的內容,我便製作了這部電影,讓人們進入到電影這個故事裡,讓人們實際感受戰爭的殘酷。」

只要還有一口氣

《花筐》是大量使用了數位技術和嶄新表現方式的一部傑作,可以說是大林導演電影世界的集大成之作。電影畫面中充滿旺盛的生命力,讓人充分體會到「竭盡全力」這個詞語的真正意思。但大林導演自己好像並未就此滿足,他一副從容的樣子,表示已經在開始思考下一部作品了。

《花筐》的拍攝現場,大林導演在翻閱劇本。後為演員山崎紘菜(左)和窪塚俊介(©大林千茱萸/PSC)

「我能活到現在,已經超過了我自身的生命力,現在靠的是化學療法的作用。在現代醫學幫助下,人已經不至因為癌症輕易死去。只是看藥物對於那個人是否有效。據說,對那些樂觀、不煩惱的人,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比較有效果。就像電影『弄假成真』的那種力量一樣,圓滿結局的可能性給了人們活下去的勇氣。我一到片場就變精神抖擻。就這樣我又多活了1年5個月,得以正常拍完電影。現在,既然老天還讓我活著,我覺得就該去追尋那場原子彈爆炸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這個問題至今在世界上還沒有得出答案,很多前輩電影人也一直想做卻還未能實現。」

(本文根據2017年12月18日niconico直播節目錄製及後臺專訪的內容構成)

合作:株式會社DWANGO
圖片提供:株式會社PSC/大林宣彥事務所
採訪、撰文:松本卓也(nippon.com 多語種部)
標題圖片:nippon.com 編輯部

電影《花筐/HANAGATAMI》

自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在有樂町Subaru座及全國其他電影院相繼上映
發行:新日本映畫社
官方網站:http://hanagatami-movie.jp
電影分級:PG12
2017年/彩色/DCP/寬銀幕/169分鐘
©唐津映畫製作委員會/PSC 2017

關鍵詞

文學 電影 戰爭 戦争 文学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