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宣彥:電影、戰爭與和平

文化

儘管被醫生宣告罹患癌症末期只能再活3個月,大林宣彥導演依然完成了最新電影作品《花筐》。他把描寫戰爭年代裡年輕人青春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從構思到最終完成,經過了40多年歲月。為什麼這部電影在今天拍成?讓我們聽聽導演的想法。

大林宣彦 OBAYASHI Nobuhiko

電影作家。1938年出生於廣島縣尾道市。從小開始拍攝電影,拍了許多8mm、16mm電影作品。20世紀60年代製作獨立電影,成為日本實驗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同一時期至70年代末,作為廣告導演也表現亮眼。1977年導演拍攝了其首部商業電影《鬼怪屋》,之後連續推出《轉校生》《穿越時空的少女》等熱門作品。截至2017年,大林導演的長篇電影作品已達43部。2017年12月公映的最新電影作品《花筐》廣受好評,被日本《電影旬報》評為2017年「日本十大電影」第2名,榮獲第72屆每日電影大賽「日本電影大獎」。日本政府於2004年頒授「紫綬褒章」,2009年獲授「旭日小綬章」。

被戰後「背叛」的軍國少年

「我覺得在全世界的電影作家當中,自己的情況也是罕見的。因為孩童時期的我,在還沒看過電影之前已經在拍電影了」。大林宣彥導演和電影結緣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他3歲的時候。他父親是一名醫生,出於個人興趣買了一臺8mm底片攝影機。於是大林導演從小就把這臺攝影機當作了自己的玩具。日本當時正參與太平洋戰爭。7歲的時候,日本戰敗。這也是大林導演在談論自身的時候總會提到的「原點」。

「7歲的我雖然還是個小孩,但這個年紀卻已經能夠冷靜地觀察大人的世界,完全理解戰爭的可怕和徒然。在小學的兩年裡,我受到的教育,是成為能為國犧牲奉獻的人,也就是說,過去曾是個『軍國少年』。但我既不是戰前也不是戰時的一代人,但也談不上是戰後一代。因為我認為,那些戰敗後態度突變,輕易地談論和平的日本大人們,是最不能信用的。即便是自己所尊敬的小津先生、黑澤先生、木下先生(*1),我對他們使用的35mm底片攝影機,也有那是加害者的電影器材這樣的意識。所以我想,既然這樣,那我就用8mm攝影機這個受害者(才用得起)的工具來拍電影,以此安身立命吧。」

在《花筐》拍攝現場(©大林千茱萸/PSC)

遠離「制度」的電影

大林宣彥1956年考入東京某大學的電影專業。1960年從大學中途退學之後,他仍然繼續拍攝8mm電影,並在畫廊等場所放映,被稱為日本獨立電影的先驅之一。1963年,他用16mm拍攝的影片《大肚漢》,獲比利時國際實驗影展評委特別獎。他執導的第一部劇場電影,是1977年的恐怖喜劇片《鬼怪屋》。那之後至2017年的40年時間裡,他一共拍攝了43部長篇電影。

大林宣彥憑《鬼怪屋》出道主流電影界之前,是實驗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同時,在隨經濟高速成長而迅猛發展起來的電視廣告界也有亮眼表現。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10年間,他參與制作的廣告片據說超過2000多部。邀請查理士布朗遜、索菲亞羅蘭、凱撒琳丹尼芙等大牌影星參演的廣告作品引起社會熱議。

「說我是廣告導演倒也是事實,不過我自己從沒這麼自稱過。在我看來,廣告片也是電影,只不過它們是短篇的而已。我從沒想過為電影來劃分類型,這是劇情片,那是紀錄片之類的區分,是將電影打造成商業活動的『制度』,我們是最痛恨這個『制度』的。因為是『制度』引發了戰爭。而和平,直接關係到與『制度』保持多大距離的自由度。所以,我拍攝電影時總是拼命思考著如何遠離這樣的『制度』。」

(*1) ^ 小津安二郎(1903~1963年)、黑澤明(1910~1998年)、木下惠介(1912~1998年)

下一頁: 電影,讓和平走近身邊

關鍵詞

文學 電影 戰爭 戦争 文学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