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由一:創造「樂園」的自然農法家

社會

現代農業果真「高效率」嗎?獨自確立了以「不犁田」、「不以蟲草為敵」、「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為3原則的「自然農法」,並一直親身實踐的川口由一先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讓我們就此來探索一下防止資源枯竭,能夠代代相傳的農業永續發展模式。

川口由一 KAWAGUCHI Yoshikazu

1939年出生於奈良縣櫻井市專業農戶。國中畢業後從事農業, 但由於使用農藥和化肥而弄壞了身體。受到福岡正信宣導的不耕地、無肥栽培的自然農法的影響,從1978年開始不斷摸索,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自然農耕」。他還致力於鑽研中醫。著有《生命存於自然農耕中》(創森社)、《自然農法種菜入門》(主編,Gakken Plus)。

如果拘泥於「模式」,則無法茁壯成長

從20世紀到21世紀,日本出現了好幾種自然農法。其中作為早期宣導者而為人所知的是福岡正信(1913~2008年)。他的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東南亞各國,人們將100多種各類野草和作物種子混合在一起,大量製作成「泥丸子」播撒在大地上,喚醒了荒山野嶺,使其變成了香蕉田和森林。1988年,福岡先生的成就得到高度評價,榮獲菲律賓的麥格塞塞獎。但是,即使仿效這種方法,也有怎麼也長不好的情況,國內外這種案例相繼發生。原因何在呢?川口先生對此疑問作答如下。

川口  也許是被不犁田、不施肥、不除草、直接播種這種模式束縛住了吧。比如,同樣是泥丸子,有的作物只需要將泥丸子撒在地上就可以自然成長,有的作物卻必須好好埋在土裡才能發芽。不翻地的田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地域不同,氣溫、氣候、土壤也有差異。例如,如果在酷熱地區的水田裡投入大量割下的碎草,水質會腐敗,水稻的根會斷掉,成為導致作物生長障礙的原因。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土地的狀態、作物的性質,採取一些適當的輔助措施。不應該固定為某種模式。順應、遵從、信賴自然。只要留意這些原則,凡是長草的地方,無論哪裡,作物都可以生長。因為小麥、水稻、蔬菜原本都是草。

3月,在田裡種植馬鈴薯。分開鋪得厚厚的枯草,挖出種馬鈴薯的坑

下一頁: 與使用機械和石油產品的現代農業形成對照

關鍵詞

農業 自然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