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神主維爾契克

文化

竹森良一 [作者簡介]

維爾契克,從孩提時代就對日本抱有興趣,曾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日本學」專業,如今成為了1名外國人神主。他說「神道並非宗教,而是傳承了數千年的優秀智慧」。我們向維爾契克先生討教了神道的精神性這一問題。

維爾契克 WILTSCHKO Florian

1987年生於奧地利的林茲(Linz)。從小就對日本產生了興趣,14歲時和家人一起首次到日本旅遊,從此更加關注日本。服完兵役後,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日本學」。2007年在機緣巧合下進入名古屋市的上野天滿宮,常駐學習神道。後來,回國完成維也納大學的學業後,再次來到日本,進入國學院大學攻讀神道學。專業課程結業後,2012年被任命為渋谷區金王八幡宮的權彌宜,任職4年後的2016年5月,因結婚而移居三重縣津市久居的野邊野神社。

八百萬神明的「思想」

——神道的智慧能否通行全世界?

我認為讓全世界保持一致,全都按照相同想法行動的「國際化」是不可能的。各個地區都擁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文化,這些會對人的身體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每個地方都當然存在最適合自己的形式。地方變了,思維方式也會變化。

就將來而言,我認為「認同」對方這一點十分重要。這並不是說要迎合對方的標準,而是記在心裏——「原來如此,還有這種思維方式啊」。只要做到這一步就可以了。既沒有必要否定,也沒有必要複製。

神道對這一點進行了非常通俗易懂的解釋。因為存在八百萬神明,所以就沒有簡單的對或錯。正解有無數個。

假如將整個世界變成了英語圈,日語之美將會去向何方?難道日本不是擁有著無數日本獨有的、值得引以為傲的文化嗎。

——的確是這樣。您對當今社會的日本人有什麼見解嗎?

我覺得我在從事這項事業的過程中,希望日本保持自己個性的這種心情愈發強烈。當然,如果日本民眾也能這樣想,那就最好不過了。日本擁有許多非常巨大的魅力,希望大家認識到這些魅力,並以此為傲。另外,我覺得胸懷永遠保持光明狀態的這種「思想」非常重要。如果我能為此貢獻一點力量,那麼我覺得這就是我一生的使命,或者說是一種職責。

野邊野稻荷社

攝影:川本聖哉

標題圖片:身著正裝的維爾契克先生在野邊野神社的祝詞殿

關鍵詞

神社 宗教

竹森良一TAKEMORI Ryoichi簡介與署名文章

雜誌《WAGO(和合)》的主編。1962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1984年畢業於廣島大學理學系。曾有廣告代理公司、花木匠人、園藝雜誌編輯等從業經歷,2011年開始擔任現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