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神主維爾契克

文化

維爾契克,從孩提時代就對日本抱有興趣,曾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日本學」專業,如今成為了1名外國人神主。他說「神道並非宗教,而是傳承了數千年的優秀智慧」。我們向維爾契克先生討教了神道的精神性這一問題。

維爾契克 WILTSCHKO Florian

1987年生於奧地利的林茲(Linz)。從小就對日本產生了興趣,14歲時和家人一起首次到日本旅遊,從此更加關注日本。服完兵役後,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日本學」。2007年在機緣巧合下進入名古屋市的上野天滿宮,常駐學習神道。後來,回國完成維也納大學的學業後,再次來到日本,進入國學院大學攻讀神道學。專業課程結業後,2012年被任命為渋谷區金王八幡宮的權彌宜,任職4年後的2016年5月,因結婚而移居三重縣津市久居的野邊野神社。

可以依靠的神道智慧

——您曾說過神主是「天職」,那您為什麼選擇了神道呢?

神社裏沒有任何東西是無用的。所有東西都有自己的存在必要性,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歷史。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深奧的、美好的世界。

但是,由於幾乎從來沒有過外國人當神主的例子,所以我也曾擔心大家會怎麼想。不過,前輩鼓勵我說「如果說外國人就不能當神主,這可不是日本的作風」。

在祝詞殿

有句話叫做「神道是天地悠久之大道」。意思是神道是時空上無限延續的大道。但如果說排斥外國人,那就是有了限制。拒絕接納就是在製造界限。

我希望現代社會的日本人更多地發揮這種接納的力量。遺憾的是,如今人們容易把接納曲解為「迎合」。

——拋棄自己來「迎合」對方,就是所謂「沒有主見的日本人」這樣的解釋吧。

這種「迎合」的解釋,恐怕具有逐漸淡化甚至磨滅日本的優點這樣一種危險性。接納佛教那時也並非完完全全地迎合佛教。而是進行了一些改造,使之適應於日本。

接納,然後進行改造。神社正是這種情況。並不是一定要原封不動地保留舊的形式,而是嘗試接納新的東西,盡可能地創造更好的東西。雖說「自古不變」,但實際上一直在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那麼,到底什麼是不變的呢?不變的只有「思想」。

——不變的「思想」指的是什麼呢?

日本人原本是非常開朗,傾向於積極思維的。

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也就是說,人一開始就背負著沉重的包袱,通過拼命努力,包袱會一點一點地變輕。但因為是「原罪」,所以並不會徹底消失。

而神道的根本觀點認為,人最初的狀態是乾淨、光明、純潔的。嬰兒是最接近神的存在。可是在生存過程中就會犯下罪孽,就會沾汙自己的靈魂。不過,有個辦法可以回到最初的潔淨狀態,那就是「驅邪」。「驅邪」可以讓人從肩上卸下一直背負的沉重包袱,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光明的思維方式。

烹製牛肉咖哩、接納佛教,我認為能夠做到這些都是因為有了「驅邪」的思維。總之就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重新回歸純潔的狀態,以沉靜的心態對話交流,在此基礎上,接受種種事物,然後塑造美好的將來。

我認為神道是人生寶貴智慧的結晶,是可以予以寄託的東西。好好利用,人生就會變得快樂;在艱難時刻,可以學習如何品味艱辛,這樣人生也會變得輕鬆。

下一頁: 八百萬神明的「思想」

關鍵詞

神社 宗教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