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神主維爾契克

文化

維爾契克,從孩提時代就對日本抱有興趣,曾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日本學」專業,如今成為了1名外國人神主。他說「神道並非宗教,而是傳承了數千年的優秀智慧」。我們向維爾契克先生討教了神道的精神性這一問題。

維爾契克 WILTSCHKO Florian

1987年生於奧地利的林茲(Linz)。從小就對日本產生了興趣,14歲時和家人一起首次到日本旅遊,從此更加關注日本。服完兵役後,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日本學」。2007年在機緣巧合下進入名古屋市的上野天滿宮,常駐學習神道。後來,回國完成維也納大學的學業後,再次來到日本,進入國學院大學攻讀神道學。專業課程結業後,2012年被任命為渋谷區金王八幡宮的權彌宜,任職4年後的2016年5月,因結婚而移居三重縣津市久居的野邊野神社。

神道並非宗教

——您說神道精神是您所迷戀的日本文化的原動力,到底什麼是神道精神呢?

比如,在長野縣,像諏訪大社那樣四角佇立4根柱子的神社非常多。而到了奈良,則會看到紅色的御社殿,如果翻過山,來到三重,像伊勢神宮那樣用原木建造的御社殿就會比較多見。真是不可思議啊。既然都是神道,那大家都應該建造一樣的神社才對呀,但現在怎麼做得沒有統一感呢?

原因何在?我認為這是因為神道並非宗教。原本日本是沒有「宗教」這個概念的,這個詞也是在明治時代根據英語的religion創造出來的。religion一詞的定義是成員身分,我想恐怕在古代歐洲社會是通過屬於什麼組織來確認身分和民族的。

要成為一個組織的成員,當然就要有相關的資格和規則,而神道完全沒有這些東西。入口處的鳥居,不能像門那樣關閉,所以可以接納任何人,即使是不同宗教的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自古就沒有「宗教」的概念。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日本在奈良時代接納了佛教。如果從religion的思維來考慮,要么接納後全盤佛教化,要么完全排斥。「神佛混融」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出現的。

從野邊野神社南鳥居眺望御社殿

——人們常說,因為日本是個小島國,所以大家只能和睦相處。並且,日本擁有接納各種文化的歷史。這麼說來,其根源原來就在於神道的精神嗎?。

在歐洲,國界是人為決定和劃設的。如果想要更多國土,就會攻打其他國家,但在日本卻無法這樣做。

另外,日本雖然自然災害頻發,但土地肥沃,四季景色優美。正因為如此,我認為不可能將這個國家的神明統一成一個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那樣不合理。你以為拜了那個神就可以平安無事了,誰知五分鐘後就發生大地震,大家都不幸遇難,這種事也不是沒有。各個神明都有各自的職司,每一個都必須拜到。

不過,要是在沙漠,條件就迥然不同了。那裏原本就沒有舒服的地方。要想在那種嚴酷的環境中生存,如果不獨信一個神明,把自己想像成是這個神明選中的民族,恐怕就沒辦法生存下去的。

下一頁: 可以依靠的神道智慧

關鍵詞

神社 宗教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