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沖向何方?——聽作家吉田修一談他的小說《怒》

文化

蒙特利爾電影節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惡人》電影為,很多作品被攝製成電影的芥川獎作家吉田修一先生。在根據其長篇小說《怒》改編的電影即將上演之際,讓我們一起去聽他談談該作品的創作背景。

吉田修一 YOSHIDA Shūichi

1968年出生於日本長崎縣。1997憑小說《最後的兒子》獲得文學界新人獎,登上文壇。2002年以《同棲生活》獲山本周五郎獎,以《公園生活》斬獲芥川獎。2007年憑藉在《朝日新聞》上連載的《惡人》,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及大佛次郎獎。2012~2013年在《讀賣新聞》上連載《怒》。此外還有《再見溪谷》(2008年)、《太陽不會動》(2012年)、《路》(2012年)、《為愛狂亂》(2013年)等多部著作。其作品已翻譯成英文、法文、中文、韓文。此外還有許多作品被搬上銀幕,例如《同棲生活》(導演:行定勳)、《惡人》(導演:李相日)《再見溪谷》(導演:大森立嗣)、《橫道世之介》(導演:沖田修一)等。官方網站 http://yoshidashuichi.com/index.html

應寫的不是殺人動機

吉田先生在寫作當初,自己也無法決定3名身分不明的年輕人之中誰是在逃犯,是否是山神一也。他說:「起初我一直在考慮將誰設定為山神才有說服力,拼命地尋找山神的動機。但在某一時點,「我感到小說的情節發展,不在於追究為什麼這個人會殺人?最終,連作者本人也不清楚他的殺人動機。當然,不懂裝懂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我還是決定放棄這種做法。現實中動機不明的事件並非不存在。」

「在報紙連載時,描寫了山神的父母、朋友的證言等內容。在發行單行本時,刪除了該部分的內容、我認為在《怒》這部作品中,沒有必要寫上述情節。」

「為什麼殺人?弄不清犯人心理的事件也是有的。」

我們無從揣度犯人山神用血潦草地寫下「怒」字時的陰暗心理。但是,可以說,這部小說沒有去探究殺人兇手憤怒的根源,而是描寫了與3名年輕人相關的人們的憤怒。這裏既有針對自己無法信任摯友親朋而產生的憤怒,也有針對對方背叛了自己的信任而產生的憤怒。為此整個作品充斥著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無法輕易互信所帶來的無望、窒息與不安感。

「如果是過去,例如對剛搬來的鄰居,很多情況下大概都是人們一開始就主動與他們交流接近。這是因為大家視新鄰居為自己的同類,可以放心接觸溝通。然而,今天的社會環境變了,例如隔壁搬來的是外國人,那麼人們就會望而卻步。或許這也是出於想和他們和睦相處的願望。世界越來越大,有時反而會讓人躊躇不前。這裏存在一些微妙的細節問題,的確很難處理。」

下一頁: 「群星薈萃」的演員陣容

關鍵詞

文學 小說 電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