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沖向何方?——聽作家吉田修一談他的小說《怒》

文化

蒙特利爾電影節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惡人》電影為,很多作品被攝製成電影的芥川獎作家吉田修一先生。在根據其長篇小說《怒》改編的電影即將上演之際,讓我們一起去聽他談談該作品的創作背景。

吉田修一 YOSHIDA Shūichi

1968年出生於日本長崎縣。1997憑小說《最後的兒子》獲得文學界新人獎,登上文壇。2002年以《同棲生活》獲山本周五郎獎,以《公園生活》斬獲芥川獎。2007年憑藉在《朝日新聞》上連載的《惡人》,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及大佛次郎獎。2012~2013年在《讀賣新聞》上連載《怒》。此外還有《再見溪谷》(2008年)、《太陽不會動》(2012年)、《路》(2012年)、《為愛狂亂》(2013年)等多部著作。其作品已翻譯成英文、法文、中文、韓文。此外還有許多作品被搬上銀幕,例如《同棲生活》(導演:行定勳)、《惡人》(導演:李相日)《再見溪谷》(導演:大森立嗣)、《橫道世之介》(導演:沖田修一)等。官方網站 http://yoshidashuichi.com/index.html

首先設定故事發生的地點

吉田先生1997年以小說《最後的兒子》登上文壇,2002年憑藉《公園生活》獲得芥川獎,其作品既有戀愛小說,又有犯罪小說,既有「純文學」又有娛樂內容等,涉及領域十分廣泛。但是,據吉田先說,特別是從37歲撰寫《惡人》開始,他感到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作品的世界也隨之拓寬了。

從創作《惡人》開始,自己的作品世界擴展了

「小說創作並非都像想像的那麼順利,儘管你事先打算下一次寫這樣的內容,去拓展作品的世界,但如果不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那是寫不出來的。因此,我曾有過焦慮、煩躁。比如說馬拉松比賽,如果你想跑得更快,就需要有一套訓練方案,並且每天確實照它堅持下去,這樣也許能跑出個4小時或3小時的成績。至於小說創作,那就只有日復一日的生活和寫作,你別無其他選擇。雖然我沒有意識到從《惡人》開始自己發生了突變,但毫無疑問,我筆下的世界變得寬闊豐富了。也就是說,自出道起約5年、10年後撰寫《惡人》時的我,已經變為能夠創作出這些作品的『我』了。」

吉田先生說,無論創作哪一部作品,首先考慮的是故事發生的場所,接著確定生活在適合這裏的各種人物,最後再抱著一種想要了解這些出場人物的強烈興趣寫下去。故事發生的地點,他多選擇自己去過的地方。《怒》的舞臺,是千葉的房總、東京的新宿周邊以及沖繩的孤島。

2015年9月,吉田先生在沖繩外景拍攝現場©2016電影《怒》製作委員會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拍成電影,吉田先生稱他的體會是,作為舞臺的地方都非常美。在拍攝電影《惡人》時,他再一次感受到了九州北部「粗獷」的冬季美景。而此次印象深刻的景色,則是千葉的漁港背後那連綿的群山、美麗的沖繩大海以及東京的夜景。「正因在如此絕美的地方,湧動著人的各種情感,才激發了我的寫作願望,想把它們描述出來。」

故事在千葉、沖繩、東京3地交錯展開,在情節不斷深入的同時,它也提醒人們,今天在日本某處發生的現象、事件絕非與己無關,任何人都有可能被置於同樣的境況之下。一個人可在多大程度上介入他人的生活?我們是否能夠相信愛情與友情?故事中的人物面臨著這種考驗。

下一頁: 應寫的不是殺人動機

關鍵詞

文學 小說 電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