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隈研吾:寄寓於新國立競技場的思考

社會 文化

清野由美 [作者簡介]

1964年東京奧運時,目睹了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隈研吾立志要成為一名建築師。半個世紀後,正是隈研吾,因緣際會地承接了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工作。這位活躍於世界舞臺的建築大師,在採訪中為我們談了他對設計新國際競技場的想法及抱負。

隈研吾 KUMA Kengo

1954年出生於横浜市。1979年完成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系建築學科碩士課程。歷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後,設立並主持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9年起出任東京大學教授。1997年憑「森舞臺/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同年還以「水/玻璃」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的BENEDICTUS AWARD。此外,「根津美術館」和「檮原‧木橋博物館」還分別獲得2010年毎日藝術獎和2011年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著書有《負建築》、《接續建築》以及與清野由美共著的《新‧都市論TOKYO》、《新‧Mura論TOKYO》等。

體現了生態理念的建築

——新國立競技場的的木質材料相當引人注目呢。

「木造建築在當今世界建築領域已形成為一大趨勢。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留下了一個木造建築的都市會燃成灰燼的夢魘。不過,這20年間材料技術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與混凝土有著同等程度耐火性的木材也問世了。因此,建造大型木造建築已不再是夢想。」

奧勒岡州(Oregon)波特蘭(Portland)「日本庭園」的改建項目。其一大特色,是建築材料中大量使用了當地的木材和石材(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奧勒岡州(Oregon)波特蘭(Portland)「日本庭園」的外觀(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預算方面問題如何?

「如果因為使用木材而導致預算增加,那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次的設計,外牆用了杉木,屋頂的支撐結構使用了日本落葉松。兩者均為國產,不但容易籌集,價格也便宜。若要使用國外的木材,運送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用國產木材的話,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至於木材的加工,也都是地方小型加工廠平時就擅長的技術,無需再做特別的設備投資。靠這樣『不起眼的小技術』的積累,來成就一座容納8萬人的體育場——我自己就是被這種巨大的挑戰而深深地吸引。」

——奧運主場館不需具備標誌(紀念)性嗎?

「捨去建造巨大地標建築的陳腐想法,我覺得這個體育場應融入明治神宮外苑那片巨樹參天,蔥綠蒼翠的綠林之中,成為它的一部分而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裏,這才是比較好的方式。在新國立競技場的場地上,我還計畫讓經濟高速成長時期被填埋的澀谷川『重見天日』,潺潺流淌。我認為,與其討論建築物的形狀問題,不如考慮如何將周邊的環境為市民開放並使其具備可持續性,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才是更為重要的。所以,我的設計也會在這方面更多地傾注心力。」

經隈研吾重新設計後的新國立競技場看臺變更為3樓。與札哈哈蒂設計方案裏的2樓看臺相比,通往中央大廳的樓梯級數明顯減少了許多。效果圖:大成建設‧梓設計‧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JV製作(JSC提供)

採訪人、撰文:清野由美
攝影:鈴木愛子

關鍵詞

環境 建築 奧運 東京奧運 帕運 新國立競技場 奧林匹克運動會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建築師

清野由美KIYONO Y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新聞工作者。1960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女子大學文理學系畢業,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系統設計與管理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留學於英國,在出版社工作後1992年起成為自由撰稿人。除了採訪日本國內外的都市開發、社區及生活型態轉換之外,還致力於撰寫走在時代前列的人物報導。為《AERA 現代肖像》、《朝日新聞》、《日經BUSINESS ONLINE》等撰寫專欄、人物訪談、書評等。著書有《生活方式,隨您的居住地而改變》(講談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