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 一個臺灣隊獲甲子園棒球賽亞軍的故事
文化 生活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臺灣代表隊席捲甲子園
棒球少年們的夢想舞臺:「甲子園球場」。每次在這裏開展的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全國高中棒球聯賽),在2014年將迎來第96屆大賽。其歷史可追溯到二戰前。在這一段時期,參賽的學校有來自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朝鮮以及滿洲的學校。
1931年8月的全國中學棒球決賽(現在的全國高中棒球決賽)上刮起了一陣旋風的嘉義農林學校(簡稱:嘉農)(*1)也是來自臺灣的代表隊。嘉農棒球隊是一支由日本人、臺灣人(在臺灣出生長大的漢族人)和原住民組成的混合球隊。曾經在松山商業學校棒球隊等執掌過球隊的已故著名教練近藤兵太郎,來到嘉農棒球隊執教,令球隊實力大增,更是在這一年第一次進軍甲子園。嘉農隊打敗了一支又一支強隊,終於進入決賽。最後雖然十分遺憾地敗給了中京商業學校,但嘉農隊乾脆俐落的球技與態度卻征服了觀眾。甚至連作家菊池寬都在決賽第二日的《大阪朝日新聞》上寫了觀戰記,盛讚嘉農的精彩表現。
嘉農的故事在二戰後的臺灣當地,幾乎成了被人遺忘的「傳說」。此次,憑藉執導《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而廣為人知的魏德聖先生發掘出了這個被埋沒了80餘年的故事。於是,電影《KANO》誕生了。本片導演由臺灣備受矚目的年輕導演馬志翔先生來擔任。
影片講述的是日本人和臺灣人攜手斬獲榮耀的故事,而影片的完成也是藉助了日本和臺灣雙方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片中匯聚了許多日本演員,比如飾演嘉農棒球隊近藤教練的永瀨正敏,以及飾演臺灣「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大澤隆夫等等。
居住在臺灣的歌手兼詞曲作家馬場克樹對於「日本和臺灣年輕人共同成長」這樣一個電影主題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在影片公映前採訪了魏德聖監製和馬志翔導演,詢問了二位寄託在電影中的感情與思索。
日本統治,看「內心糾葛」
——為什麼您要在現在,把嘉義農林學校的故事拍攝成電影?
魏監製(以下簡稱「魏」) 在我為拍攝《賽德克・巴萊》蒐集日本時代的資料時,偶然間發現了這個故事。這可以說是一個契機。
馬導演(以下簡稱「馬」) 第一次聽魏監製說起這個故事時,往日自己棒球少年時代的記憶依稀浮現在眼前,真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魏先生的作品《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也都以日本時代為背景。您是否對那個時代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魏 在創作的過程中,自己想要講述的故事漸漸清晰起來。通過對日本時代的回顧,現代臺灣人的內心糾葛逐漸清楚地呈現在我眼前。 在歷史上,臺灣從未當過主角,總是處於被外來勢力統治的立場。也就是說,臺灣是個「孤兒」,她的父母在不斷地更換。在21世紀的現代,臺灣已經「成年」,但它依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孤兒」。
日本時代常常是一個愛恨交織、錯綜複雜,很多事情無法單純用善惡來解釋的時代。因此,我必須時刻考慮到生存在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的不同立場,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KANO》是日本人、臺灣人、原住民等不同民族融為一體追尋夢想的故事。首先希望人們了解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即在三個民族的階層差別十分顯著的那個時代,他們能夠互相承認彼此的存在價值,同時發揮自身潛力並實現自我。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和《KANO》三部曲,描述了臺灣人對那個時代抱有的「留念」、「仇恨」、「榮耀」等糾結複雜的心情。每一部作品都在追問我們自身的存在價值。或許我們曾經是「孤兒」,可是長大「成人」後組建新的家庭時,決不能製造新的「孤兒」。
希望感知日臺的歷史之重
——正如魏先生所說,《KANO》是一個關於日本人和臺灣人跨越了民族差異而融為一體的故事。這次的電影製作團隊也是由日本人和臺灣人共同組成。在拍攝的過程中,各位是否也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超越了語言和民族的障礙呢?
馬 對我來說,《KANO》是我首次與外國電影人合作。臺灣和日本的工作方式不一樣。臺灣人隨性自在,日本人則比較嚴謹。不過,最終這兩種方式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我特意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主角永瀨先生進行交流,充分理解了雙方的差異之後,才開始進入拍攝工作。臺灣人對工作充滿熱情,日本人對工作充滿敬意,二者實現了互補。
——《KANO》也是近藤教練和選手們挑戰自我與成長的故事。同時,對於第一次拍攝長篇電影的馬導演、第一次以監製身分支持導演工作的魏監製、以及第一次飾演電影的嘉農棒球隊的演員們來說,我想這部電影也是各位挑戰自我和成長的舞臺。
魏 監製和導演的心理狀態完全不同。雖然監製不應該掌控現場,不過拍攝一段時間後,就會面臨預算超支、時間不夠用等問題。我不想干涉導演的創作,但是必須控制預算經費。監製總是夾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如果一味地提倡節儉,導演就會為難,所以,必須考慮到兩者的平衡。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每拍完一個場景就進行剪輯,同時與導演溝通,避免拍攝重複的畫面等等。
馬 我之前拍攝的都是短篇作品,所以這次必須完成從短跑選手到馬拉松選手的身分轉換。 《KANO》的劇本堪稱完美,所以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棒球場面真實地呈現出來。在視覺表現上,必須讓觀眾覺得嘉農的確是一支強隊。因此,我們起用了沒有表演經驗卻打過棒球的人來演。飾演棒球選手的漢族人和原住民,還接受了一番日語臺詞的特訓。
——首開先河參加日本職業棒球隊並在聯賽中大顯身手的臺灣棒球選手,後來入選日本棒球名人堂的吳昌征(臺灣名吳波)(*2)也是嘉農出身。電影中有他出場的鏡頭吧?
馬 他比首次進軍甲子園的球隊要晚幾屆,但也曾經接受過近藤教練的熏陶。所以在影片中以少年形象出鏡。在2月27日的臺灣首映式上,我們還將邀請他的後代前來參加。
——從監製的角度來看,您認為馬導演最大的魅力是什麼?
魏 馬導演和我不一樣,他是演員出身,所以很清楚演員的心理。面對這些心思難以捉摸的正值青春期的非專業演員,知道該強悍的時候和溫暖的時候。我雖然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但是同時直覺又告訴我,不是由我來拍。所以我想,如果是既有棒球經歷又是原住民的馬導演來拍的話,他肯定會感到:「我的人生為了拍這部片來的。」
——3月7日,在大阪亞洲電影節上,《KANO》將作為開幕影片放映。最後,請二位對日本的觀眾說幾句話。
魏 《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都曾在日本公映,期待《KANO》能夠作為主流作品在日本巡迴上映。同時,也希望大家知道曾經有這樣一個時代,那個時候日本人和臺灣人曾經同心協力為實現夢想而奮鬥。
馬 我很高興我們將獻給日本觀眾一部全新風格的棒球電影。希望大家通過這部影片,能體會到心與心的交流沒有國界,並感受到臺灣人和日本人共同創造的歷史的魅力。
官方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arsfilmproduction
視訊地址:
http://youtu.be/pmG6LuRxilw
攝影:劉士毅(Liu Shih-I)
(*1) ^ 嘉義農林學校
它的前身是1919年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成立的臺灣公立農業學校,後更名為臺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二戰後改名為臺灣省立嘉義農業職業學校。2000年,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合併,成為現在的國立嘉義大學。二戰前,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首次參加日本夏季高中棒球甲子園大賽,勇奪亞軍,自此便成為一支名震全國的強隊。
(*2) ^ 吳昌征
正式的臺灣名為吳波,入日本籍後更名為石井昌征,登記名為吳昌征(1916—1987)。出生於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臺南。在嘉義農林學校的近藤兵太郎教練的指導下,參加了春季甲子園大賽1次、夏季甲子園大賽3次。因在球場上赤足奔跑而有「人間機關車(人力火車頭)」之稱。其後進入日本職業棒球界,於1942年和1943年連續兩年蟬聯打擊王。他還是投手兼外野手,創下了戰後首次無安打比賽記錄。1995年受到特別表彰入選日本棒球名人堂。
日本 臺灣 高中 電影 馬場克樹 棒球 二戰前 日治 日劇 甲子園 魏德聖 馬志翔 海角七號 賽德克・巴萊 吳昌征 吳波 KANO 嘉義農林 永瀨正敏 大澤隆夫 坂井真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