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中國——化逆境為動力的日本人

文化 生活

小林小百合 [作者簡介]

近來日中兩國關係處在長期緊張狀態之中。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仍不乏有許多決心紮根中國,化逆境為動力,克服重重困難,不斷挑戰未來的日本人。請看常駐北京的撰稿人小林小白合的採訪報道。

矢野 浩二 YANO Kōji

1970年生於東大阪市。2000年首次在中國的電視劇中扮演角色,此後,出演了電視劇《記憶的證明》、《狙擊手》、《翡翠鳳凰》、諜戰片《東風雨》等大量影視作品,並在綜藝節目《天天向上》中擔任主持人,深受觀眾喜愛。2012年9月獲得日本內閣府國家戰略擔當大臣授予的「傳播「日本」、活躍於世界的日本人」感謝獎狀。出版了自傳《大陸俳優,為中國喜愛的男人》(YOSHIMOTO BOOKS)。
官方部落格:http://www.yano-koji.jp(日文),http://blog.sina.com.cn/shiyehaoer(中文)

迫 慶一郎 SAKO Keiichirō

1970年生於福岡縣。1996年獲得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後,進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工作。2004年自立門戶,在北京設立了SAKO建築設計工社,同時期還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研究員。迄今,他以北京為據點,在中國、日本、韓國、蒙古和西班牙先後經手了80多個項目。現任北京的日本創業者網路「北京和僑會」會長。最新著作有《創造希望 不認輸靈魂的工作》(WAVE出版)等。
SAKO建築設計工社:http://www.sako.co.jp

建造中國各地地標的建築師 迫慶一郎

北京東部規模龐大的商務中心區北京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務區)。在它的中心地段,有一片由玻璃幕牆外觀的辦公樓、小型辦公房、大型配套服務設施等組成的「建外SOHO」, 迫慶一郎的辦公室就設在這裏。

「這裏是把我和中國牽繫在一起的地方」,迫說道:「2000年秋,我還在日本的建築事務所工作時,參加了「建外SOHO」的指名設計比賽並且中選。這就是一切的開始。我採取了開放式的設計,同時又兼顧到安全和舒適,去除了中國的建築中常見的圍牆,似乎在這方面受到了好評。」

迫設計的「北京像素」是一個70萬平方公尺的大型住宅區,規模與六本木新城相同

這一帶有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中央電視台新的總部大樓,它的外形猶如一個巨大的閘門,高達330公尺的超高層大樓鱗次櫛比,在被稱為「建築試驗地」的中國,這裏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展現出一派現代化的城市景觀。

迫稱,就像北京奧運會的主會場「鳥巢」、央視新大樓那樣,這種代表性的建築都採用了外國人的設計,中國在某些方面是相當開放的。

「因為這裏能夠接受獨出心裁的大膽設計,對建築師來說很有挑戰價值。中國具備日本那樣的成熟市場已很少見的發展階段特有的活力和靈活性。雖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力,但可以通過工作表現自我,實現自身價值。」

勇於決斷,發奮前進

迫於2004年獨自開業,在北京設立了「SAKO建築設計工社」。迄今在中國各地設計的大型建築和裝潢已有70多項,其中包括:浙江省金華市的辦公樓和餐廳「金華正方體長方體」,它是由一個正方體建築和一個長方體諧調組合而成的;北京積木陽光公寓「北京衝擊」,它的外觀猶如積木錯落重疊,非常別緻。這種新穎而富於個性的設計令人「過目難忘」,吸引了許多中國人的眼光。

「金華正方體長方體」(左)和「北京衝擊」(右)

許多民間開發商都會提出要求,「希望設計成地區的標誌性建築」。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他們要求日本建築師的設計標新立異,以此來吸引買主。

「當然並不是說只要新奇古怪,其他就可以不加考慮。我總是力爭使建築與所在地區及其環境相諧調。對建築師來說重要的,是對建築物所在地區應該抱有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在決定設計方案時有一種「好,就這麼做!」的勇氣」, 迫鏗鏘有力地說道。

日中關係「肯定會比現在好」

在反日遊行聲勢日漸浩大的2012年9月,迫遇到了這樣一些事情。比如,在拍攝天津市內幼稚園和小學的竣工照片時,當地的管理人員中發出了「讓日本人進來合適嗎?」的聲音。我在北京住了10多年,還不曾遇到過這樣的反應;在和中國人同乘一部電梯時,有時會因在意周圍的反應而猶豫是否用日語接聽電話……。

「我感受到了一種以前從未有過的壓力。工作效率受到了一定影響,耗費了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不過,項目本身都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中,像我從事的第三產業,特別是創意度較高的產業,大概是受影響最小的。」

迫在北京經歷了2003年的SARS以及2005年、2010年的反日遊行,切身感到此次日中關係的惡化「是據我所知最嚴重的」一次。但是,正因為長年生活工作在中國,他還是很樂觀。

「和以往一樣,還是會反彈回來,肯定會變得比現在好。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不是嗎?人想永遠發脾氣是要花費很大氣力的,肯定是不能持久的。日本和中國應該攜起手來,我相信總會找到解決方法的。」

如何參與現實,造福未來?

現在,北京的辦公室(日中兩國員工約30人)著手實施的項目大小共有10餘件,如果把策劃階段的項目也包括在內則約有20個。此外,諸如捐贈四川地震災區的抗震性強的幼稚園項目(四川省幼稚園捐建項目)、在日本宮城縣名取市建設一座海拔20公尺的人工島以有效防禦海嘯的「東北SKY VILLAGE構想」等,他們還在逐步推進一些有關支援震後重建的項目。

「熬夜對我來說是不足為奇的事情。多次前往當地,我都記不清作過多少次設計方案說明了(笑)。我們還要做更多的努力,如何在日本和中國參與震後重建,是對建築師的考驗。我希望能夠創出一些成果,讓它們成為重建的象徵,並可在未來的世界上引以為豪。」

這樣的滿腔熱情始終推動著迫,令他不斷奮發前進。日本和中國在世界上引以為豪的SAKO建築……。它們在迫那不可動搖的信念和熱情中誕生。

撰文、攝影:小林小百合

關鍵詞

復興 中國 設計 東北 日中關係 電視 尖閣諸島 中日關係 建築 北京 演員 釣魚島 海外 戲劇 矢野浩二 電視劇 天天向上 盛宴 迫慶一郎 建外SOHO SARS 反日遊行 震災 採訪 東北SKY VILLAGE構想

小林小百合KOBAYASHI Sayu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北京的撰稿人、翻譯。2000年9月進入中國某國營雜誌社工作,5年後成為自由撰稿人。長期為日本的各種傳媒撰寫關於中國的社會、文化及生活等題材的文章。譯著有《這就是日本人!》(basilico出版社),著作有《物語北京》(中國五洲傳播出版社,中英日三語種版本)等。個人部落格“北京傳媒觀察”
website:http://pekin-media.jugem.jp/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