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公司首席營運長(COO)志賀俊之 捍衛日本汽車產業的危機管理

財經

在東日本大地震中,許多日本企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日產汽車公司迅速恢復生產,在海外也得到高度評價。首席營運長志賀俊之為我們介紹了作為企業生命線的風險管理的應用形態以及擺脫困境的發展戰略。

志賀俊之 SHIGA Toshiyuki

日產汽車公司董事、首席營運長(COO)。 1953年生於和歌山縣。1976年從大阪府立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入日產汽車公司。歷任亞太事業本部雅加達辦事處主任、企劃室長兼企業聯合行動推進室室長等,2000年任常務執行董事,2005年起任現職。2010年起兼任日本汽車工業會會長。

面對日圓超高值的深刻危機

——進入冬季,將會再次面臨能源短缺問題,加之日圓超高值、燃料價格暴漲等等,現在流行日本製造業正在遭受六重苦(意指6種結構性困境,包括日圓升值、勞動政策、法人稅負、貿易自由化遲滯、減排壓力、電力短缺——譯註)之說。那麼,請問將怎樣應對這些危機呢?

“最為嚴峻的還是日圓升值。國家強盛,人們生活富裕了,當然工資會上漲,貨幣也會升值。貨幣變強了,附加價值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無法維持,於是便向國外轉移。這樣,比較貧窮的國家會漸漸富裕起來。相反,富裕國家進口過多,貿易收支出現赤字,貨幣就會貶值。這樣,競爭力得以恢復,就又能出口了。作為我的一貫見解,我認為總體經濟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結構之上的。

按照這種週期循環,就會出現產業轉型,向附加值更高的方向轉變,這是誰也不會否定的,過度保護失去競爭力的產業也是沒有必要的。這與保護傳統產業不同。產業一旦失去了競爭力,按市場原理,就只能退出歷史舞台。而後還有必要催生代之以挑起經濟大樑的產業,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一般來說,這樣的產業轉型要花費時間,從失去競爭力的舊產業轉變成富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在轉型期間,新興產業的生產力、技術會得到提高。但是,現在出現的日圓急劇升值,越過了這種轉型過程,具有徹底剝奪一切競爭力的破壞性。日本約1億2,000萬人口當中,就業人口為5,479萬人。其中從事製造業的約佔五分之一,有1,036萬人。日本一旦失去了製造業,用什麼來安置1,036萬人呢?

有議論說,日圓升值,把製造業移往國外就行了;也有人說,農業、醫療、護理、保育等行業就可以安置。但是無法想像所有的1,036萬人全部都能在農業、醫療、護理和育幼等領域就業。需要有新的支柱產業,也許可能是環保產業,也有可能是IT產業。只是現在,它是汽車產業。在沒有交接對象出現的情況下就出走國外,這種不負責任的事情,汽車產業是不能做的。

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營者,若是叫你在1美元兌換50日圓的高值下也要經營下去,也是有辦法的。但要是那樣的話,即便日產汽車這個公司還能存活,也將不成其為日本的日產汽車公司了。我認為絕不可以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如今的現狀如此嚴峻,但是這種危機意識卻難以形成共識,令人十分擔憂。如果日圓升值再持續5年,日本就會完全變成一具空殼。當製造業崩潰的時候,將怎樣支撐這樣一個國家呢?這份不安總是縈繞心頭,難以拂去。 ”

——今天聽了您的一番話,深感汽車產業猶如映照日本的一面鏡子。包括這層意義在內,您認為日本汽車的魅力是什麼呢?

“我認為歸根到底還是那種只有日本人才具備的服務精神,對所有乘車人的體貼之心。希望人們乘坐汽車時能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之中。我懷著獻上此種汽車的心情從事汽車製造。

另外就是駕駛的樂趣,也就是為駕駛員提供開車的快樂。再進一步說,就是對環境關愛備至——不排放有害氣體,或將CO2的排量減到最少,高度的安全性,這些也是日本車的必備條件。日本獨特的無微不至的品質也不可忘記。

體貼之心、駕車之樂、環保、安全、品質,具備了這5個特徵,便是日本汽車的魅力。”

採訪人:原野城治(一般財團法人JAPAN ECHO代表理事)

攝影:川本聖哉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復興 節電 汽車 汽車行業 應對震災 新潟海域地震 模擬訓練 零部件供應商 穆迪 日產復興 日產方式 日產再生 多樣性 經營危機 金融危機 風險管理 電動汽車 歐債危機 日産Power88 經濟危機 貿易收支 豐田 本田 計劃停電 社會貢獻 能源不安 日圓超高值 製造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