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澤旬子《我與跟蹤狂的700日戰爭》:一個受害者不斷發聲的覺悟

書訊 社會

很少有被跟蹤的受害者公開分享自己的受害經歷。因為他們害怕再次成為跟蹤狂的目標。內澤旬子卻在最新著作中,鮮活如實地描寫了自己與變身跟蹤狂的前男友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請看編輯部的專訪。

內澤旬子 UCHIZAWA Junko

作家、插畫家。1967年出身於神奈川縣。2011年因《聽「身體」擺布》(朝日新聞出版)獲得講談社隨筆獎。還有其他多部著作,如《漂流到海島》(朝日文庫,2019年)、《世界屠畜紀行》(角川文庫,2011年)等。

2014年,作家內澤旬子告別都市生活,搬到了自然環境優美的香川縣小豆島上。她與移居的朋友、親切的島民,以及寵物山羊一起享受著島上平靜的生活。但是兩年後,她的生活卻波瀾乍起。在網上認識並交往了8個月的男朋友突然變身為跟蹤狂,將內澤推向了痛苦的深淵。在最新作品《我與跟蹤狂的700日戰爭》(文藝春秋)中,她以緊迫感十足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當時的種種場面,比如為了保護自己採取了怎樣的行動,又是怎樣陷入恐慌,失去了冷靜的判斷力,警察和司法部門又是如何應對的等等。從中凸顯出的,是跟蹤狂對策中存在的局限性和缺失。

「我不是跟蹤狂」

與住在香川縣當地的男友「A」的關係,是在2016年4月上旬開始惡化的。內澤在臉書上給對方發送資訊,表示想要分手,沒想到對方更是糾纏不休。忍無可忍的內澤向對方甩了狠話:「以前就有人對我像跟蹤狂似地騷擾,很是害怕,所以你要是不收手,我就報警了。」然而內澤說:「他一聽我用了跟蹤狂、警察這樣的字眼,大為惱火地吼道『我不是跟蹤狂』。」

之後A揚言「我要去島上給你點顏色看看」,嚇得內澤跑去向小豆島警署生活安全科求助。在向該警署刑事科查詢後得知,A有前科,還用了假名字。第2天,A就來到小島,內澤趕緊離家躲了出去。

當時的《反跟蹤狂法》可以適用於E-mail的騷擾行為,但不包括Facebook這類SNS。而將SNS軟體上的「纏擾行為」也囊括進該法的修訂版《反跟蹤狂法》,是在2017年6月才實施的,因此內澤這個案件正好發生在法律條文修改的前後。

「如果《反跟蹤狂法》能夠適用的話,就可以讓法院下令禁止跟蹤狂靠近。一旦違反禁令,就可以立刻實施逮捕,所以從物理意義上可以起到防止跟蹤狂靠近的作用。但因為我的情況並不適用, A到最後都一口咬定自己不是跟蹤狂。」

下一頁: 律師也不心向受害者

關鍵詞

SNS 警察 犯罪・事件 司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