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ō Kōno還是Kōno Tarō?―思考日本姓名的英文寫法
社會 語言-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把各種與日本有關的資訊淺顯易懂地傳達給讀者,是nippon.com的英文編輯方針,因此我們總是謹守社內訂定的英文書寫規範,確保整個英文版網站的用語一致。
2011年時,把日本的「當下」透過多國語言對外發信的網站nippon.com起跑,但其實nippon.com的前身Japan Echo公司早從1974年起,便開始發行Japan Echo雜誌,以英文把日本的論壇向外譯介。像這樣耗費至少40年光陰建構起來的英文書寫規範,由nippon.com傳承沿用,直到今天我們依舊依循這份規範進行編務工作。在1974年到1979年間,Japan Echo遇到日本人姓名時都是以「名・姓」的順序書寫,但是在1980年的春季號以後,就把書寫順序更改為「姓・名」,此後再也不曾改動過這個順序(其實當編輯的人本來就比較保守,想把已經定案的東西翻盤,並非容易之事)。
前文討論的書寫順序之所以引起關注,要追溯到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於2019年5月21日在記者會上的發言。河野大臣說,今後會請海外媒體在使用英文書寫日本人姓名時,改用「姓・名」的順序,而不是「名・姓」的順序,並表示:「許多海外新聞機構提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會寫成Xi Jinping,描述韓國總統文在寅時會寫Moon Jae-in,是故對於安倍晉三也希望能同樣以Abe Shinzō來表述。」
該不該遵守這個規矩?
這場記者會在以英文為母語的世界裡掀起各種迴響,像是平常就會閱讀或者書寫日本相關論文的研究學者,由於他們早已習慣「姓・名」的順序,所以這次河野外務大臣的要求,在他們的眼中是非常理所當然的。(nippon.com也抱持同樣想法。正如同北韓不會把北韓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稱為Jong-un Kim,台灣也不會說總統蔡英文叫做Ing-wen Tsai,那麼日本外務省也別用Tarō Kōno來稱呼不是比較好嗎?)
Society of Writers, Editors, and Translators是一個由旅居日本的英文母語作家,以及編輯、譯者為主體所構成的組織,把使用英文書寫日本相關資訊時所需掌握的書寫規範加以彙整,製作成Japan Style Sheet發行。其內容包括,用英文字母拼寫日文時,什麼樣的標記方式對海外讀者最好懂?寫日本人姓名時,究竟該把姓放在前面還是後面?長母音該怎麼標記?日本的地名與固有名詞的寫法該如何處理?諸如此類,不僅提供PDF檔案供免費下載,也出版成實體書籍。
而這份Japan Style Sheet中是這麼寫的:「原則上,處理日本人的姓名時,英文也應依照日文書寫順序,以姓・名的順序記載。明治時期日本領導階層的用意雖在於配合西方慣習,但今日之日本人應可主張以姓・名的順序書寫。」另外,上智大學出版的學術雜誌Monumenta Nipponica中,對於日本人姓名的書寫規範與nippon.com相同,是這麼寫的:「透過注釋等標明引用來源時,不論原文是以日文或英文寫成,一般來說只要作者是日本人,便應以姓・名的順序記載。不過,當對象為生活在海外、不具備日本國籍,好比說日裔人士等等,或者活動重心都在海外,常推出英文出版品之人所創作的作品,則應依循其作品中所採用的順序書寫。」
海外的反應
至於Monumenta Nipponica與nippon.com的規範有何不同,舉例來說,小野洋子的寫法便是一例。nippon.com在把小野洋子相關報導翻譯成英文時,即便她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日本人,我們用的寫法仍然不會是Yōko Ono,而是Ono Yōko。
所謂正確的英文寫作規範,在這世上並不只有唯一一種。nippon.com的書寫規範是依循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暫譯:芝加哥寫作準則),但也有其他英文媒體選擇使用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暫譯:美聯社寫作指南)。
今後,nippon.com的英文版網站會繼續以「姓・名」的順序書寫日本人的姓名,除此之外,也會繼續用長音符號標示日本人姓名裡的長母音範圍。這就是nippon.com的編輯方針,而其他媒體也擁有自己的規範。
河野外務大臣雖然表明今後將請海外媒體把日本人的姓名寫法改成「姓・名」的順序,但筆者並不認為全世界的媒體會這麼聽話地通通改變寫法。即便有朝一日,外務省網站與外交藍皮書上,開始依「姓・名」順序的英文拼寫日本人姓名,我也不會訝異。然而,海外媒體是否會就此跟著改變則不得而知,且事實上日本政府並沒有權限變更寫作規範。
海外各個媒體對於這次的河野發言也有所反應。英國衛報認為這是日本右傾化的現象之一,說「亦有人指出,這是以日本文化與歷史為傲的保守派首相安倍的影響」;而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則指出,「由日本政府領頭的民族主義復辟已現端倪」。
另一方面,反對意見也在社群網路上接連湧現,有人認為「日本政府無權指使英文母語人士該怎麼用英文溝通」,或者「這不是外務大臣該來操心的事」等等,意見交錯。
規範並非永遠不變
目前看來海外媒體雖然呈現拒絕反應,但是說到頭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他們不習慣用「姓・名」的順序來寫日本人的英譯姓名。如同前面所述,編輯是一種比較保守的人種,對於更改已成定案的事相當抗拒。畢竟歐美作家們已經用「名・姓」的順序寫日本人的名字寫了一百年以上;這是明治、大正年間許多日本人為了讓日本邁向現代化與國際化,而決定不論是用英文、法文、德文或者其他語言自報姓名時,要配合外國的表達習慣採行「名・姓」的原則;事到如今,即便是外務大臣表態「希望有所改變」,也很難輕易撼動這種在漫長歲月中根深柢固的規範。
然而,河野外務大臣的名字不是Tarō Kōno,而是Kōno Tarō,他的父母是以這個順序為他命名的。覺得該依「姓・名」順序書寫的河野外務大臣,以及其他看法相同的人們,本就有權請其他人按照「姓・名」順序寫他們的名字。
是要配合這次河野外務大臣的請求改成「姓・名」的順序呢?還是要延續多年來的老習慣繼續使用「名・姓」的順序書寫呢?決定權在於我們。話雖如此,規範這個東西永遠是會改變的,說不定在20年或者30年後,有那麼一天,全世界的報章雜誌會都以「姓・名」的順序書寫日本人姓名。
(原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