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400」紀念的歷史性邂逅

文化 歷史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建於荷蘭統治時期的古蹟「赤嵌樓」,是臺南的知名旅遊景點之一。在園區內有一群石雕人像靜靜地矗立著,是最後一任臺灣長官揆一於1661年向勝利的鄭成功低頭以示投降的姿態。今年是臺南市迎接開府400年的重要里程碑,雙方的後代子孫跨越遙遠時空,實現歷史性的會面,也是臺南市民鍥而不捨奔走下的努力成果。

雙方後代的歷史性會面

自1624年起,臺灣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揆一(Frederick Coyett;1620~1687年)是最後一任臺灣長官。400年後,於2024年4月27日,揆一的14代子孫葛麥可偕太太琳達,以及15代子孫亞力,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出發,千里迢迢來到臺南。迎接他們的則是驅逐荷蘭人、成為臺灣統治者的明朝遺臣鄭成功(1624~1662年)的10代子孫鄭達娟、鄭達仁、鄭達智等人(他們是鄭成功第6代子孫鄭寛的後嗣)。

雙方後代握手致意,沒有誰輸誰贏,不同於「赤嵌樓」(普羅民遮城)旁的石雕人像,他們面帶笑容互相注視,彷彿是在說「終於見上一面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長達38年,在臺南(當時的地名為大員)一帶建立要塞,進行實質統治。安平區保存至今的「安平古堡」(熱蘭遮城),與臺南市區的赤嵌樓並列為象徵荷蘭統治時期的古蹟建築。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以日本產的銀銅等貴重金屬、中國產的絲綢和陶磁器、印度的綿織品、東南亞的香料為主,進行轉口貿易,為荷蘭帶來龐大的財富。然而,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率兵攻打臺灣,鄭、荷兩軍展開了大約1年的激烈攻防戰後,荷蘭人於1662年2月投降告終。

雖然臺灣長官揆一勉強保住一命,後來被流放到巴達維亞(現印尼雅加達),作為敗軍之將長期被幽禁在孤島上,即使被遣返回荷蘭,仍然受到禁足令的限制,67歲在阿姆斯特丹過世。

臺灣長官揆一(左)向鄭成功(右2)低下頭,並且遞交降書。
臺灣長官揆一(左)向鄭成功(右2)低下頭,並且遞交降書。

即使在臺灣,也鮮少人知道臺灣長官揆一是瑞典人,因為在巴達維亞建立總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從各國網羅人才的跨國企業。

揆一和日本的淵源頗深,在前往臺灣任職之前,分別於1647-48年和1652-53年,兩度擔任從平戶遷移到出島的荷蘭商館館長,任期中也曾謁見江戶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1641-1680年)。擔任館長期間,他曾經寄給巴達維亞本部的大量書信,一經調查,發現內容不單是貿易報告,也記載了日本及東亞的社會風俗和局勢、明清之間的權力爭奪、明軍進攻臺南的可能性等,分析相當詳盡。此外,他很早就預想到危險性,認為不只是鄭成功,清朝軍隊總有一天會攻佔荷蘭統治的臺灣,並為此感到擔憂,但是巴達維亞總督方面似乎不理會他的意見。如此這般,包括日本在內,揆一對於大範圍的東亞局勢也相當精通,從他的經歷和能力來看,能夠被提拔當上臺灣長官是理所當然的事吧。

神格化的鄭成功

另一方面,取代荷蘭統治臺灣的鄭成功,心懷「反清復明」的壯志尚未實現,就在隔年1663年過世,直到後來其孫(鄭克塽)降清為止,鄭氏政權僅維持22年。不過,建立第一個統治臺灣的漢人政權,被視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後人將他神格化,即為「開山王」。

2024年4月28日和29日兩天,在奉祀鄭成功神像的「延平郡王祠」和「鄭成功祖廟」,集結了來自臺灣各地、長崎縣平戶市、東南亞和北美的信徒、血親及政府官員等。包括臺南市長在內,中央政府的外交部長也在列,一同緬懷開拓臺南的偉人功績,同時祈求臺灣和世界的和平安寧。

在祭典開始前,當過去曾經是敵人的雙方後代一出現,現場的歡呼聲和掌拍此起彼落,拍照聲音不斷地響起,場面非常熱烈,如果鄭成功的日本人母親、平戶出生的「田川松」後代也能夠參與的話,想必意義更加非凡吧,關於這一點,讓人感到些許遺憾。

在偶然機緣下促成的尋人任務

即便如此,這場歷史性的邂逅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鄭成功的直系後代住在台北,這比較容易,問題是要如何找到揆一的後代?

「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其實是來自偶然的開端。」

籌備雙方會見的功臣之一,協助臺南市國際文化交流事務的畢黎麗如此回顧:

一切始於2004年,她接到來自臺灣觀光協會的聯絡。

「該協會表示,收到一位作家的委託,想要採訪有關臺灣與瑞典之間的軼事。那位作家就是安妮塔.史黛娜(Anita Steiner)。」(畢女士)

安妮塔在調查故鄉瑞典哥德堡近海觸礁的18世紀貿易船,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揆一的後代葛麥可,然後聽到揆一於17世紀在臺灣作戰時,因敵方武將的寬大處置而保住一命的故事,令人感動。甚至得知揆一也曾經在日本的平戶和長崎工作過,讓她的好奇心越來越強烈。

「當我聽到來到臺南的安妮塔說,荷治時期的最後一任臺灣長官後代在瑞典,忍不住懷疑自己的耳朵是否聽錯了。我只覺得是揆一的靈魂冥冥之中派她作為使者踏上臺南這塊土地。」(畢女士)

安妮塔.史黛娜的著作。中譯本《再見福爾摩沙:大航海時代荷蘭人與台灣的歷史》(2007年;格林文化)
安妮塔.史黛娜的著作。中譯本《再見福爾摩沙:大航海時代荷蘭人與台灣的歷史》(2007年;格林文化)

不用說,畢女士很快地得到瑞典的台北辦事處的協助,與鄉土文史學家吳昭明一同全力幫忙安妮塔進行取材。

葛麥可從順利返回瑞典的安妮塔那裡聽到,她在臺灣順利完成取材,於是在2005年也帶著家人來到臺南。當時與畢女士首度會面,兩個人就相談甚歡,後來也一起前往長崎市的出島參觀拜訪。

2007年,安妮塔的著作在臺灣出版中譯版《再見福爾摩沙:大航海時代荷蘭人與台灣的歷史》(Livs äventyr i Japan och på Formosa 1652-1662, historisk bildberättelse för ungdom , 2002)。以此為契機,荷治時期的最後一任臺灣長官是瑞典人,這項史實也在臺灣被大幅報導。

集眾人之力才得以實現的成果

畢女士認為,若能夠在2024年邀請到鄭成功和揆一的雙方後代會面的話,將成為慶祝臺南400年的歷史性活動,於是她開始積極說服臺南市政府相關單位及廟方。然而,計畫不如想像中順利。

「因為有很多人自稱是鄭成功的後代,所以瑞典方面的葛麥可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揆一後代,一開始臺南的相關人士也是半信半疑。」(畢女士)

況且,當時已經有很多慶祝400年的紀念活動都在籌劃階段,以市政府的立場來說,對於讓雙方後代有機會面對面的這件事,其實提不起興致。

因此,畢女士及志同道合的市民們四處遊說,不斷地強調葛麥可確實是揆一的第14代子孫,在400年的這個歷史里程碑,讓雙方在臺南會面是再適合不過的事了,費盡一番脣舌。

如此一來,各國的「世界鄭氏宗親總會」、臺南的「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祖廟」(在臺灣最早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分散在各地的鄭成功廟的廟務人員也開始行動,籌措機票和住宿費用,並與各地鄭成功廟聯絡、與荷蘭和瑞典雙方進行交涉等,事情有所進展。傾全力邀請瑞典的揆一後代和臺北的鄭成功後代,齊聚臺南相見歡。

2019年,畢女士拜訪住在斯德哥爾摩的揆一後代,詢問是否有意願到臺南參與2024年的紀念活動。

「葛麥可跟我說,他從小就被教導:『我們之所以有現在,是因為鄭成功的仁慈之心』。」

他之所以給予正面積極的回應也與這樣的祖訓有關係吧,畢女士有感而發說道。

在鄭成功祖廟齊聚一堂的大批信徒
在鄭成功祖廟齊聚一堂的大批信徒

進入2024年,有意願提供住宿的工商界人士和自願擔任志工的人越來越多,在市民和市政府的協助下,揆一家族得以全程參與鄭成功祖廟舉辦的聯合春祭典禮;畫家楊炳輝的歷史油畫展正值展出期間,他們也到場欣賞描繪揆一肖像畫及當時大員場景的巨作;一行人也到安平區參觀,以及 4月29日長崎縣平戶市和臺南市簽署兩市友好交流協定書,也一同出席見證儀式。對他們而言,這趟臺灣行肯定是畢生難忘的回憶。

出自臺灣本土畫家楊炳輝(左端)之手的揆一肖像畫
出自臺灣本土畫家楊炳輝(左端)之手的揆一肖像畫

臺灣和日本的一系列慶祝活動

4月30日早上,葛麥可在回國前,百感交集地如此總結道:

「停留期間所體驗到的一切,讓我感到驚嘆不已,這3天的點點滴滴將成為我一輩子的回憶。」(葛麥可)

「臺南的街道、人、歷史……這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無限魅力,我很想要盡快再回到這裡。」(亞力)

啟程飛回瑞典前,亞力與畢黎麗(右女性)擁抱道別。
啟程飛回瑞典前,亞力與畢黎麗(右女性)擁抱道別。

在臺南,由今年2月到3月上旬舉辦的臺灣燈會揭開序幕,包括博物館、寺廟、商業設施等,到處都有慶祝400年的紀念活動,直到年底。

鄭成功和揆一後代的合影。左起為鄭達智、葛麥可(左2)、長女鄭達娟(左3)、琳達(左4)、鄭達仁(左5)、及亞力。
鄭成功和揆一後代的合影。左起為鄭達智、葛麥可(左2)、長女鄭達娟(左3)、琳達(左4)、鄭達仁(左5)、及亞力。

筆者本身也參加了る鄭成功400年誕辰紀念活動,親自見證了曾經在17世紀歷史舞台上交鋒的雙方後代會面的這一幕,也與揆一家族一樣,內心深受感動。

7月13、14日,在平戶市也將舉辦與臺灣同樣盛大的誕辰紀念活動,屆時預計鄭成功後代及臺南市的代表,還有來自中國的相關單位和人士也會到場共襄盛舉。這位亞洲英雄將在日本、臺灣、中國各界的祝福中,於7月14日迎接400歲冥誕。

以上照片皆由筆者攝影、提供

標題圖片:供奉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位於臺南市開山區。

臺灣 荷蘭 出島 混血兒 臺南 德川幕府 清國 平戶 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