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雜學和冷知識,看懂「國技」大相撲

運動 文化

相撲是一項體育項目,同時也是日本的傳統文化,被稱為「國技」。本篇將介紹一些相撲相關的雜學和冷知識。了解了這些知識,大相撲觀戰會變得趣味倍增。第1回的冷知識,是「優勝制度」「土俵入」「圍裙」。

明治末期與國技館一同誕生的「優勝制度」

2024年3月春季賽事「春場所」,尊富士成為110年以來首位達成「新入幕優勝」的力士,讓相撲賽場掀起一波熱潮。

以速攻拿下新入幕優勝,喜氣洋洋手抱賜盃的尊富士。旁邊是其母親石岡桃子,2024年3月24日,大阪府(時事)
以速攻拿下新入幕優勝,喜氣洋洋手抱賜盃的尊富士。旁邊是其母親石岡桃子,2024年3月24日,大阪府(時事)

然而,直到明治時代(1868-1912年)末,大相撲並沒有「優勝」的概念。

古代,相撲是分兩隊競技的對抗賽。平安時代(784-1183年)在宮中每年一度舉行的相撲節會上,來自各藩國的力士齊聚一堂,被分派至左右近衛府,分別稱為「左相撲」「右相撲」。

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年),雖然出現了職業相撲表演「勸進相撲」,但這一傳統依舊保留。還是分東西兩隊,同一陣營的力士不會同室操戈。

1909(明治42)年舊兩國國技館開館後,賽事的舉行不再受天氣影響,又因為西方體育的影響,便出現了「優勝」的概念。

只不過,相撲協會定下的不是個人優勝,而是團體優勝。東西幕內「勝星」多的一方,被判為優勝。當時的相撲粉更多的是「東方粉」「西方粉」這樣的團粉,而不是聲援某一位力士。

從當年夏季賽事「夏場所」起,國技館內也會展出最優秀力士的巨幅海報板(優勝額),但這也只是時事新報社一個企業設置的懸賞獎勵,相撲協會並未參與。相撲比賽時間拖長,會直接判定為平局,對於有爭議的比賽,相撲協會會擱置勝負,這些規則都是江戶時代保留下來的。也沒有判定「不戰而勝」「不戰而敗」的規定,如果A的對戰選手B休戰,則A也需要一起休戰。總之有些規則不太合理。

在東京舉行「本場所」賽事,1月、5月、9月開賽日的前一天,會舉行畫像頒發儀式,為此前兩個賽季的優勝者贈送畫像。圖片是1992年在春季賽事中第3次奪冠的小錦(右),以及在1月的比賽中達成史上最年輕優勝的貴花田(時事)
在東京舉行「本場所」賽事,1月、5月、9月開賽日的前一天,會舉行畫像頒發儀式,為此前兩個賽季的優勝者贈送畫像。圖片是1992年在春季賽事中第3次奪冠的小錦(右),以及在1月的比賽中達成史上最年輕優勝的貴花田(時事)

現在,優勝者畫像由每日新聞社頒發。兩國國技館的屋頂下,正面、對面、東、西4個方位各懸掛8幅,每年3次,每次更換2張(時事)
現在,優勝者畫像由每日新聞社頒發。兩國國技館的屋頂下,正面、對面、東、西4個方位各懸掛8幅,每年3次,每次更換2張(時事)

例如,此次是尊富士首次獲得優勝,又是時隔110年再次有力士獲得兩國的「新入幕優勝」,因此備受矚目,但他成績是9勝1休。而橫綱太刀山的成績是8勝1無勝負1休。雙方各有1休。但都不是本人休戰,而是對手休戰造成的。由於東西雙方都希望多出些能夠獲得優勝,拿下優勝額的力士,所以休戰的力士是否真的狀態不好,受到多方質疑。

相撲協會正式設立個人優勝獎始於1926年1月春場所的賽事。契機是開始向幕內最優秀力士頒發天皇賜盃(最早是攝政賜盃)。借此機會,原則上廢除平局和無勝負的制度,引入「重賽制度」。2年後,不戰而勝、不戰而敗制度也應運而生。

幕內最優秀力士如果存在多人,則最初的規則是「番付」最高位的力士自動成為優勝者。然而,戰後相撲人氣低迷,於是作為打開局面的一個對策,相撲協會在1947年從夏季賽事「夏場所」起,引入「優勝決定戰」決賽制度。「附加賽」中,無數戲劇性場面上演,有效地推高了相撲的人氣。

下一頁: 「幕內土俵入」,兼備登臺亮相和舉行神事功能

關鍵詞

相撲 大相撲 相撲部屋 賜盃 優勝制度 土俵入 圍裙 土俵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