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經典甜點「愛玉」是否會在日本掀起熱潮?

飲食 文化 生活 歷史 臺灣香港

一青妙 [作者簡介]

臺灣人日常喜愛的甜點「愛玉」在日本的NHK晨間劇《爛漫》(2023年9月底播出完畢)登場,一舉成為話題。植物名為「愛玉子」,二戰前一度傳入日本。另一方面,現在的臺灣是以「愛玉」的名稱販售。有著軟嫩有彈性的獨特口感和清爽的味道,經歷了70年以上的時光,是否會在日本重新復活並扎根下來呢?

臺灣原生種的野生愛玉

愛玉子的果皮為綠色,橢圓形的外觀與小顆芒果極為相似,是可以完全放入手掌心的大小。在學術上,被分類為桑科榕屬的藤本植物,是生長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高地的臺灣固有種。其特徵是雌雄異株,愛玉花需依靠愛玉小蜂來授粉才能結出果實。愛玉小蜂在氣溫低的日本無法存活,因此沒辦法栽種。

加工前的愛玉子
果實翻出來後進行乾燥加工。一粒一粒的就是種子

1921年,高雄州的技師福田要在發行的《臺灣的資源與其經濟價値》(新高堂書店;1921年)林業篇裡記載:「用布包裹這個果實,放入裝有水的容器內反覆搓揉,靜置二、三十分鐘後,會呈現淡黃色、半透明的寒天狀,混合砂糖食用。也能夠作為製作果凍的原料。」

由此可知,原住民之間食用的愛玉,在當時已經普遍為人所知。

愛玉子能夠像果凍般凝固,是因為有膳食纖維以及富含有凝固作用的果膠酵素,可促進腸道蠕動,不只能夠有效治療便秘,增加飽足感,還有美白和降低體脂肪的效果,好處良多,也有助於降體溫,所以才能救了發高燒的牧野一命,這是原住民的生活智慧,絕非偶然。

順帶一提,關於這個可愛名稱「愛玉」的由來,根據1921年文人連雅堂(1878-1936 年)所著的《臺灣通史》記載,清朝有位商人從中國大陸福建省來到臺灣,因為口渴,掬飲流經嘉義的河流溪水,涼沁心脾。有植物種子浮在水面上,以水洗之,開始凝固成凍。聽說這位商人把果實帶回家,讓15歲、名叫愛玉的女兒販售此凍狀物,大受好評,因此以女兒的名字命名,稱之為愛玉凍。

下一頁: 愛玉是臺灣人的傳統甜點

關鍵詞

NHK 臺灣 點心 晨間劇 日本統治時期 牧野富太郎 愛玉子 愛玉

一青妙HITOTO Tae簡介與署名文章

隨筆作家、女演員、牙醫。生於東京。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幼年時期在臺灣度過,11歲起在日本生活。著書有《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2013年)、《我的箱子》(2012年)、《我的臺南》(2015年,三書均由聯經出版)。《我的臺南・東海岸》(2016年,新潮社)、《臺南》(2016年,新潮社)、《環島》(2017年,東洋經濟新報社)。擔任台南市親善大使、石川縣中能登町観光大使。以『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為原作改編成同名台日合作電影上映,在2019年3月時、以『我的箱子』為原作改編的舞台劇在台灣上演、本人也參與演出。還隨時通過部落格X(舊稱推特)發布訊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