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奇銀行家──鄭世松口述臺日經濟史100年:下篇

財經 政治外交 社會 技術 歷史

本文邀請到在日治時期的臺灣出生,戰後活躍於臺日的經濟金融界的鄭世松(92)先生口述臺日經濟史100年。下篇將探討戰後臺日經濟關係如何從兄弟般的關係提升到夥伴關係。

鄭世松 CHENG Shih Sung

1931年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嘉義。就讀舊制中學3年級時,迎來終戰。自臺灣大學畢業後,進入臺灣銀行工作。身為銀行家,參與了戰後臺灣的紡織業發展、高雄出口加工區及新竹科學園區的開發、興建台北101等的重大事業。退休後,活躍於三三企業交流會、臺日商務協會等,成為臺日交流的重要橋樑。2013年獲頒旭日中綬章。

上篇提到日本與臺灣之間的往來超越了外交關係,擁有兄弟般的深厚情誼,實質的關係建立於日本統治臺灣的期間。日本把臺灣視為日本經濟的一部分來經營,直到二戰結束前,成功奠定經濟基礎,並且以此為籌碼來作戰。二戰前和日本經濟一體化的臺灣,到了戰後,是如何站上世界舞台並且肩負重要任務呢?下篇將帶領讀者一一回顧。

人口快速成長和通貨膨脹揭開戰後序幕

二戰時,臺灣的主要設施在空襲中被燒毀,生產能力呈現嚴重下滑的狀態。這時,因為中國境內的國共內戰激烈化,國民黨軍隊與民眾200萬人撤退來臺。1945年的臺灣人口原本為600萬人,在1950年增至800萬人,到1960年有1100萬人。短短15年間,就成長了近2倍。從二戰結束到1960年左右為止,此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讓臺灣經濟陷入非常嚴峻的狀況。

1950年爆發韓戰,臺灣從1951〜1965年為止接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臺灣以前是通過日本與各國進行貿易,後來與美國建立起交易關係,使得臺灣經濟開始邁向國際化。因而經濟恢復穩定,食品加工、紡織、合板製造等出口加工產業興盛起來。

戰後,臺灣面臨的課題是,做為一個獨立國家來發展時,經濟該往哪裡走?摸索著要如何讓當時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狀態進入工業化。於是,首先從學習日本的產業發展來著手。

下一頁: 向日本看齊的臺灣工業化

關鍵詞

經濟 臺灣 貿易 出口 日本統治時期 高雄 TSMC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