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臺灣的神社「強制遣返神明」事件,甚至牽扯到「中臺統一問題」――臺日歷史遺產「桃園神社」發生了怎麼事?

社會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若杉優貴 [作者簡介]

臺灣的桃園神社原本是「市民休憩之地」,也是「臺日交流之地」,來到2023年,情況卻為之改變。市政府採納「必須排除日本色彩」這一意見,決定撤除部分神社設施。市民因此嚴正抗議,最後甚至發展成「中臺統一問題」。

擺脫戰後被強行推銷的「日本」元素

「桃園神社」在1938年日治時期,興建於臺灣新竹州桃園街(現在的桃園市)。當時的臺灣總督是小林躋造,他主張削減臺灣本身的傳統祭祀,擴建神社,屬於「皇民化強硬派」。對此,日本人也出現反對聲浪,因此當長谷川清繼任總督後,更改了這個方針。

戰後,中國國民黨來到臺灣,將包含桃園神社,由公家管理的神社改成「忠烈祠」,用來祭祀在中國大陸戰死的中國士兵(及之後的臺灣警官)。

1947年發生國民黨政府打壓臺灣知識分子的「二二八事件」,臺灣全島發布戒嚴令(1947.49-1987),也使得部分臺灣人比從前更厭惡成為忠烈祠的舊神社。在那個時代,大多數忠烈祠會沿用神社建築本體。但是1972年,當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狀況卻隨之改變。政府主張「消除日本統治的痕跡」,因此多數忠烈祠被改建成中華樣式,甚至消去石碑上的「日本」二字,竄改歷史。

由於臺日斷交,舊高雄神社被改建成中華風格的高雄市忠烈祠。建築還留有神社的痕跡,成為臺日中文化交融的狀態。白石燈籠於2018年復原
由於臺日斷交,舊高雄神社被改建成中華風格的高雄市忠烈祠。建築還留有神社的痕跡,成為臺日中文化交融的狀態。白石燈籠於2018年復原

進入1980年代後,桃園神社也計劃改建成「桃園縣忠烈祠」(當時)。但在所有神社幾乎不復存在的狀況下,當地市民和學術界發起了反對運動。1987年解嚴,社會逐漸民主化後,1994年桃園神社被指定為文化財產。

2014年,隸屬民主進步黨的鄭文燦擔任桃園市長,同時也是有名的知日派。他更進一步推動修復神社,將忠烈祠一帶改名為「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2020年之後,將舊本殿、拜殿繼續以忠烈祠的形式活用,剩餘的大半境內土地設成「桃園神社」,交給指定管理者經營。疫情趨緩之後,這個地方掀起「偽出國」的話題,原本恬靜的神社境內,頓時重生為人氣觀光景點。

桃園神社境內開始在每週末舉辦活動
桃園神社境內開始在每週末舉辦活動

下一頁: 「神社復活」化為政治問題

關鍵詞

神社 國民黨 臺灣 反日 日本統治時期 桃園神社

若杉優貴WAKASUGI Yūki簡介與署名文章

都市商業撰稿者。出身大分縣別府市。畢業於熊本大學、廣島大學研究所,在久留米大學研究所時期,參與振興城鎮與商業研究團體「都市商業研究所」。撰寫的文章以大型商店或商店街的商品趨勢為中心,也廣及臺灣、動畫、偶像等各種主題。2021年取得博士學位。主修商業地理學。興趣是逛地方百貨店和商店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