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觀光客取向的美食再會!後疫情時代來臺必吃的道地美味料理

社會 文化 飲食 臺灣香港

山田 Yasuyo [作者簡介]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流行下,全球各地的人們已經超過2年以上盡可能地避免外出和參加聚會,疫情解封之後,想必大家那顆旅行的心也在蠢蠢欲動了吧。本文要介紹在日本吃不到的5道臺灣在地料理,不是精緻華麗的美食,也不會出現在旅遊書的封面上,但保證絕對美味!

比起「吸睛」美食,不可錯過的在地料理

自2020年起,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終於看到平息的跡象,這段期間無法自由來往的國外旅遊限制,許多國家也陸續解禁,在日本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外國遊客的增加。利用數位科技有效防止疫情擴大而成為話題的臺灣也是一樣的,觀光人潮復甦,逐漸恢復到過去的熱鬧景象。

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暴增之前,外國遊客到臺灣的重點都是放在「吸睛」美食,不過依筆者分別在2022年底和隔年初兩度拜訪臺灣的感想,是這樣的風潮正在消退。當然,即使到現在,盛滿水果或是冰淇淋的剉冰,或者是肉片擺盤如玫瑰花般綻放的鍋物料理之類的,這些讓人想要上傳到IG等社群媒體的甜點和美食都依然受到歡迎。但是,筆者注意到在現今遊客減少的臺北,比起討論度高的吸睛美食,在地居民更加享受平淡無奇、從以前吃到現在的日常滋味。

位於台灣台中市的「逢甲觀光夜市」(攝影・Miyaji Shingo)。
位於台灣台中市的「逢甲觀光夜市」(攝影・Miyaji Shingo)。

一踏上臺灣這塊土地,就想要來一杯臺灣啤酒。來到相當於居酒屋的「熱炒店」,到處都坐滿了,筆者和同行的臺灣人一起大口喝下睽違3年之久的臺灣啤酒。要點什麼菜呢?這也想吃,那也想吃,哇啊,真希望有5個胃可以裝…。這時候想吃的不是主流的臺灣美食,而是在地人日常吃的料理。

如果提到臺灣料理,日本人熟悉的味道大概是「小籠包」、「滷肉飯」、「牛肉麵」,還有跟成人的臉一樣大的「雞排」吧。臺灣的日常美食裡充滿了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人料理,當然不是只有這些,還有許多日本人不知道的在地料理。

夜市中常看到的美食「台灣式黑輪」(攝影・Miyaji Shingo)。
夜市中常看到的美食「台灣式黑輪」(攝影・Miyaji Shingo)。

在臺灣扎根的中國美食──酸菜白肉鍋

首先要介紹「酸菜白肉鍋」。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只用鹽醃製且經過乳酸發酵後的酸白菜作為湯底的火鍋。這是源自於氣候嚴寒的中國東北地區的家常料理,把高湯和被稱為酸白菜的醃漬白菜一起熬煮,接著放入豬五花肉片、羊肉片、牛肉片、花枝丸或魚丸、蔬菜等食材直至煮熟的鍋物料理,食用時再佐以黑醋或白醋、芝麻油、豆腐乳、香油、辣油、蔥末、韭菜末、蒜泥、香菜等個人喜好的醬料和辛香料。

以日本人而言,看到用醃製品煮火鍋!?把醃製品加熱?!說不定會望而卻步,但這道火鍋真的美味!使用螃蟹和蝦子熬煮的高湯,加上恰到好處的酸味,味道如此深奧,是在日本的火鍋中品嘗不到的醇厚湯頭,美味程度讓人眼界為之大開。還有選擇醬料、辛香料也是一種享受,可以調配自己的「黃金比例」。

沒有酸白菜,就沒有這道火鍋。酸白菜是在嚴寒地區,為了彌補冬天蔬菜不足而誕生的,是因為食物短缺而誕生的美食。這是中國東北地區出身的外省人在來到物產豐饒的臺灣之後,最懷念的家鄉味吧。

源自中國東北地方的庶民料理「酸菜白肉鍋」
源自中國東北地方的庶民料理「酸菜白肉鍋」

下一頁: 秦代誕生的平民路邊美食――滷味

關鍵詞

飲食文化 台灣 臺灣 社會 夜市 飲食

山田 YasuyoYAMADA Yasuyo簡介與署名文章

以旅行雜誌、書籍為主的編輯人與文字工作者。熱愛鳳梨、台灣茶、熱、日本酒。旅遊則特別熟悉臺灣及沖繩。著作有《吃遍台灣夜市》、《白飯之友》、《搭MRT及鐵道 週末台灣之旅》、《貓論語》(以上皆為暫譯)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