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懷舊之旅開啟臺灣觀光的新契機──鐵道文化設施和藍皮解憂號
社會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重振臺灣活力的古蹟修復
漫長的疫情邊境管制終於迎來正常化的曙光,從去年底到今年,我有著多次訪問臺灣的機會。然而,走在街頭,卻發現經常光顧的商店停止營業了,或者是夜市裡外帶人潮變多了,與疫情爆發前相比,能夠明顯感受到這些變化。
即使如此,臺灣整體的活力並未因此喪失,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透過把古老建築物改建、整修成現代風格再予以活用的古蹟修復計畫,成功轉型成觀光景點和商店、餐廳等如雨後春筍般增加,蔚為一股風潮,支撐著臺灣各地的熱鬧和活力。
在近代化產業的遺產中,有一些甚至是被茂密叢生的雜草包圍的廢墟,讓附近居民避而遠之,被認為沒有利用價值的建築物。透過讓這些老屋活化重生,轉型為符合當代使用的設施,正是古蹟修復的重中之重。
如果由國家主導,很容易傾向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以半途而廢告終。相反地,全權交由民間主導的話,卻可能面臨過於太商業化的風險,被破壞殆盡。透過官民一體的合作方式,能兼顧保存與活用的兩大支柱,這是臺灣在古蹟修復方面的優勢。
鐵道修復計畫的最前線・屏東
台北的話,分別有由製酒工廠和製菸工廠改建而成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和松山文創園區。此外,台中的宮原眼科、台南的林百貨等,已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吸引臺灣年輕人造訪,也適合與家人同遊,甚至受到外國人歡迎,不管何時來都很熱鬧。
其中,近年以嶄新風格最為受到矚目的,是臺灣最南端的屏東縣展開的有關鐵道的修復計畫。
去年底,因工作機緣拜訪了屏東。因為只有1天的空檔,所以我搭乘連結屏東和台東、全長98Km的「南迴線」。
臺灣最早鋪設鐵路是在清朝時代,但直到進入日治時代才開始全面建設鐵道系統。完成連結西側的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路,並興建完備的糖業鐵路和森林鐵路,推動近代化的發展。原本計畫裡也有繞臺灣一圈的「環島鐵路」,但因資金不足以及貫通中央山脈的工程過於艱難等因素,尚未完成就迎來了二戰結束。二戰後過了近半個世紀之久,直到1991年才終於開通南迴線——連結屏東縣枋寮站到台東縣台東站,2020年環島鐵路幹線皆全面電氣化,可以搭乘列車繞臺灣一圈。隔年起,一度退休的柴油客車,以觀光列車之姿重出江湖,往來行駛於南迴線上。
到站後,為了聽隨車導覽人員解說而拿起耳機,還有紀念車票和限定口罩,找到指定的車廂和位子坐下,剛好遇到年底的連續假期,幾乎是座無虛席,相當熱鬧。
半世紀前的日本製車輛
車身標示的「35SPK32700」型客車,是台鐵在1970年向日本新潟鐵鋼、近畿車輛、富士重工三家公司購入的車輛,至今已過50年以上歷史。經過修復後,變身成大受歡迎的懷舊復古觀光列車,車廂座椅全面翻新,廁所也從循環式改為真空式,舒適度大為提升。車廂天花板吊掛的傳統風扇瀰漫著昭和時代的氛圍,當列車緩緩啟動,用兩手把座位旁的車窗拉上,從外面流入一股涼爽的空氣。
出發後不久,列車行經丘陵地帶,一旁左右邊種植著芒果樹,並開滿暗紅色花朵。行駛一段時間後,來到貫穿中央山脈尾段的中央隧道,長度達8千公尺以上,於是我利用景色被遮住的時間享用車上提供的「排骨便當」。車廂內灑下的燈光,列車行進發出的叩咚叩咚聲響,加上剛剛好的速度,讓這場懷舊復古的演出更為淋漓盡致,讓人覺得彷彿搭上穿越時空隧道的時光列車。
穿過隧道,還沒到大武站,右手邊放眼望去是遼闊的太平洋,海天一線的藍色漸層,美麗極了。緊接著就是迎接南迴線最精彩的路段,因為鐵軌緊鄰海岸奔馳,列車宛若浮在海面上,海景相伴下抵達終點站的台東車站。
在中途停靠的車站,隨車導覽人員對車站建築的特色和周邊的名勝景點都會詳加介紹。如果剛好遇上產季,可以有效利用停留時間,購買枋山芒果或者是台東釋迦。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現階段只有中文導覽,尚未提供英日文等外語導覽服務。伴隨著觀光需求復甦,如果有多國語言的導覽的話,想必更能夠把南迴線魅力傳達出去,期待今後的觀光服務更國際化。
順帶一提,車票並非臺灣鐵路普通窗口販售的車票,而是只有台灣旅遊公司「雄獅旅遊」獨家販售的團體旅遊商品「藍皮解憂號」。藍皮解憂號的車體為藍色,希望遊客搭乘這班復古懷舊列車能夠忘卻煩惱,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出遊散心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列車每日來回行駛1趟,10:30從枋寮站出發、13:30抵達台東站,然後於13:53折返,17:41回到枋寮站。去程和回程分別停靠在5座不同車站,當然也可以在中途下車,或者是像我這樣只搭乘單趟的自由行,另外也提供兩天1夜的旅遊行程可供選擇。
臺灣最大規模的鐵道文化設施
其實,屏東與鐵路的關係不是只有南迴線而已。2023年1月,在距離屏東市約半小時車程的潮州,有座以鐵路為主題的文化設施「潮州鐵路園區」才剛開幕。在占地面積足足達到52公頃的鐵路車輛基地「潮州機廠」一隅,設有「鐵路文物館」和餐廳。最初映入眼簾的是在屋外展示的臺灣唯一僅存的貨車「50D10型大物車」。外觀黑得發亮、車身長達20公尺以上的大物車,存在感十足,是園區的鎮園之寶。另外,現場也有自1929年起到2000年為止的各種車輛,實際上有的車輛也可以讓遊客進入參觀。
館內展示了日本統治時代的藍晒圖(車輛設計圖),細看之下才知道是過去向三井物產訂購的,以及1970年代當時運輸出口到日本的香蕉而使用的載貨車輛等,讓人興致盎然。如果事先預約的話,也可以在潮州機廠觀看鐵道車輛實際進行保養維修的樣子。不久的將來,園區內也即將誕生住宿設施,以鐵道作為切入點,好好享受「慢遊」屏東的樂趣,似乎也不賴。
台北也有鐵道文化古蹟
台北也有兩處鐵道文化遺產。一是2020年開幕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修復了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內部展示了有關鐵道歴史的史料及影像,也可以看到重現地下化前的舊台北車站的立體模型和車輛模型等。比起鐵路車輛,透過建築物本身,讓人遙想台日之間深厚的鐵道關係。
另一處是正在籌備中的「臺灣國家鐵道博物館」。建於日治時期的臺北鐵道工場(戰後改名為臺北機廠)遺址,目前修復完成的部分,也接受預約參觀,大約幾年後成為作為亞洲最大的國家鐵道博物館來開幕。
地點就位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正後方,同樣作為日治時代的近代化產業遺產,希望未來能夠透過這層連結,成為更加充實的觀光景點。
伴隨工業社會的近代化
伴隨著工業社會近代化而前進的鐵路發展史,自1825年行駛於英國的蒸汽機關車開始,終於在1853年傳入日本。臺灣的鐵道文化遺產是從臺灣的黎明期――清朝時代開始,經歷整備交通建設的日治時期,戰後的發展期,成為見證盛衰榮枯的證人。尤其是當日本人接觸到這些被保存下來的臺灣鐵道文化遺產,感受到遺留在臺灣的「日本」歷史風貌,能夠進一步思索其意義所在。
2019年,因為同樣沿海行駛,臺鐵南迴線與熊本的肥薩橙鐵道簽訂友好協定,締結為姊妹鐵道。不僅如此,以運輸木材的大井川鐵路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為開端,運輸煤炭的平成筑豊鐵路田川線與平溪線、作為同名車站的信濃鐵道線的田中站與縱貫線的田中站等,直到2022年為止,臺日間已有超過40條以上的姊妹鐵道誕生,日本傳入臺灣的「鐵路便當」交流也相當興盛。
隧道、橋樑、時刻表、車站建築、車輛、藍晒圖、鐵路便當、車票……。這些在臺灣被保存下來的鐵路文化遺產,都與「日本」有著深厚淵源。不只是觀光,想必今後也將成為台日歴交流的重要象徵。
(照片皆為筆者提供)
標題圖片:看到太平洋美景而相當感動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