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戰爭,更重視「兩岸交流」的商機——前線島嶼金門・馬祖背後的盤算

政治外交

廣橋賢藏 [作者簡介]

每當美國和臺灣關係越趨緊密並增強軍備時,中國便在臺灣近海展開軍事演習,進行威嚇活動,臺海戰爭的危機似乎隨時一觸即發。位居臺海最前線的金門及馬祖列島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般緊張的國際局勢?筆者實際走訪當地,進行採訪。

日本也曾參與離島防衛

走在金門或馬祖的街頭,仍可經常看到在臺灣本島已相當罕見的蔣介石銅像,位在金門最熱鬧的地區――金城的蔣介石銅像基座刻有「民族救星」。確實,屆時若沒有蔣介石率領國民黨軍死守於此,應早落入共產黨統治了吧。

另一方面,根據近年的研究得知,舊日軍軍官及軍事顧問團也曾參與離島的防衛工作。

1949年10月,金門遭受到來自人民解放軍的猛烈攻擊(史稱「古寧頭之役」)之際,蔣介石暗地安排前中將根本博前往前線指揮作戰,並獲得勝利。據說根本博是為報答蔣介石「在日本敗戰時,讓軍民安全地從中國返回日本」之情。眼看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陷入窘境,立刻偷渡到臺灣再度與蔣介石會面,並被任命為司令官顧問一職,以中文名,潛入最前線的金門。

此外,蔣介石曾組織名為「白團」的顧問團,由舊日本軍官所組成。於金門和馬祖列島備戰。1958年,即使遭受到大規模的攻擊(史稱「八二三砲戰」),也成功鎮守金馬地區,白團被認為功不可沒。團員曾多達80幾位,過去也曾在臺灣本島訓練國軍。白團從活動開始至1968年底解散,共長達20年,正是因獲得蔣介石的信任才有了這段歷史。

馬祖的蔣介石銅像
馬祖的蔣介石銅像

中臺危機與當地差距

在金門和馬祖遇到的居民,比筆者所想的還要溫和,且從容不迫。然而,他們也經常思考著兩岸之間的風險,並想辦法採取最有利的行動,練就出一身堅韌的生存本領。

在這次前線訪問中,筆者深刻感受到「關於中臺危機的現實狀況」與過去從兩岸政治家,以及日美口中所聽到的截然不同的景象。

圖片全由筆者攝影、提供

標題圖片:在馬祖南竿機場拍攝中的臺灣軍人。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臺灣 金門島 蔣介石 白團 防衛 軍隊 馬祖 臺灣有事

廣橋賢藏HIROHASHI Kenzō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文字工作者,以編輯身分活躍。近作有《臺灣秘湯的迷走之旅》(合著、雙葉文庫)等書。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