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擔任法院通譯人員:一份輔助多元社會的工作

國際 文化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台灣是多語言、多民族的社會,警察或法院會遵循「特約通譯」制度,聘請民間人士擔任臨時的通譯人員。本文將透過筆者在台灣參與特約通譯教育訓練的經驗分享,包括教官與前輩提供的建議,和實際從事法院通譯工作的情況,介紹看似不起眼卻責任重大的工作,以及不同族群及人種等共存的多元社會特有之社會課題。

通譯「很辛苦喔」

休庭後,通譯人員得迅速離開現場,到窗口領取報酬。酬勞一天大約落在新台幣1000元到5000元(2022年9月的匯率,新台幣1元約等於日幣4.5円)不等,若有交通費和住宿費則會另外支付。筆者兩次的報酬都是新台幣1500元。

對於平日有在工作的人來說,為了這個差事需要請有薪假,也需要花移動時間。雖然這樣來想,獲得的報酬並不算等值,但是可以確信的是,能幫上社會,以及替同鄉人盡一份心力等獲得極大的成就感。當然,前提是要確實地盡到責任。

然而,也會遇到得不到報酬的時候,像是過了開庭時間仍不見被告人的蹤影,當天就無法進行審判。其他也會遇到警察突然在半夜聯絡、尋求支援的情況,或是審判日期一改再改。筆者就曾經遇過審判日期延期,受到疫情影響,日期被改了三次。另外若是遇到長期未決的審判,對於體力與精神來說會是另一個額外的負擔。

筆者會去參加講習的契機,也是因為長年擔任法院通譯的友人忙不過來,請求筆者給予協助。

提供磨練經驗的機會

日本也有法院特約通譯備選人的制度,本網站也有文章做了現狀與問題點的整理。相較於台灣,雖然過程一樣都需要與法官進行面試以及參與研修,但是在日本還需要進行法庭旁聽與模擬實習,財團法人法曹會也有製作內容精細的《法庭通譯手冊》,整體上比台灣更要求高度專業能力的感覺。

此外,日本也會舉辦「法庭通譯後續追蹤講座」,讓有經驗的人員透過研修提高技能。在台灣,至少在筆者居住的台南市,並未有類似的研修,等於是沒有機會能與有相同證書的人分享經驗並增加知識。

台灣的警察機關和法院應該要更積極地著手規劃學習的機會。筆者才剛開始擔任法院通譯,或許沒有資格如此發言,不過比起增加通譯人員的數量,相信提高通譯品質才更能夠讓任務順利達成。

台灣的司法院有製作「法院特約通譯手冊」,官方網站裡可以免費下載。

標題圖片:在台南替越南、印尼同鄉等架起交流橋樑的各位通譯,與「外事警察」在一起上廣播節目時所拍的照片(照片左邊為筆者)

關鍵詞

台灣 臺灣 法律 多元化 法庭 口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