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巖事件和平井數馬——17歲少年與臺灣的教育聖地

歷史 文化 教育

臺北市郊外的芝山公園,位於被濃密綠意覆蓋的山丘上,以展望佳聞名。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為止,這裡被稱為「芝山巖」,亦被視為臺灣的教育聖地。1896(明治29)年元旦,有6位日本人學務部員在此地遭到武裝集團襲擊而遇害。其中包含了一位胸懷壯志、從九州熊本來到新領土臺灣的17歲日本少年。

遭到武裝集團襲擊的6位學務部員

芝山巖事件發生於1896(明治29)年元旦,一行人應該是要前往臺灣總督府參加預定上午7點開始的賀年活動,但一離開芝山巖,卻在途中遭遇武裝集團的襲撃。在士林一帶,以賴昌為首的叛亂勢力蜂起,陷入危險狀態。

領台當時,臺灣各地發生激烈的反抗運動,芝山巖也不安全。教師們在學堂內埋頭於工作,雖然獲報知道有危險逼近,秉持著「要手無寸鐵,深入到民眾裡面才有辦法從事教育。假使我們遇襲殉難了,可以讓臺灣子弟見識到身為日本國民的精神」,與其逃跑,他們選擇了曉以大義。

然而,6位教師與雜務工小林清吉慘遭武裝集團殺害,聽說一行人在面對100人的大陣仗時,說之以理,一度說服了抗日份子。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聽進去。

一開始,是中島和關口先遇襲,接著是楫取和桂遭到斬首,雖然年輕的井原、平井,以及雜務工小林一時逃離現場,但仍是被集團圍住,奮力抵抗到最後,終因不敵而遭到殺害。1月8日,展開搜索遺體的行動,教師們被發現埋在學堂附近。據說這是因為居民們不忍見到遺體死狀悽慘,心生憐憫而埋葬,讓亡者入土為安。

那一天,伊澤修二與山田耕造因為一時返回東京,不在臺灣。

日本統治時代的芝山巖附近略圖,位置靠近台北市北部的士林。芝山巖北側有以溫泉聞名的草山(現為陽明山)。
日本統治時代的芝山巖附近略圖,位置靠近台北市北部的士林。芝山巖北側有以溫泉聞名的草山(現為陽明山)。

文武雙全的17歲少年──平井數馬

芝山巖事件經大肆報導後,在「為教育奉獻生命的聖職者與武裝集團」的架構中,6位教師被視為英雄,成為了一段佳話。芝山巖成為「臺灣近代教育的聖地」,殉職教師也被併稱為「六士先生」,而賭上性命為教育壯烈犧牲的「芝山巖精神」受到大力推崇,甚至被當作臺灣教育界的方針。在學校,一定會教到有關六士先生的逸聞,也會在課本或輔助教材裡面出現。

當中,平井數馬是最年輕的殉職者,1878(明治11)年7月26日,出生於熊本縣的松橋。幼年時代,毎天的慣例是晚上7點就寢,半夜2點起床念書,因為強烈渴望前往海外發展,所以除了原本就擅長的英文之外,1895(明治28)年1月20日開始學習清朝官場使用的標準語――北京官話(所謂的中文),6月就學成。此外,16歲就考上了高等文官試驗。

比他大一歲的兄長幸三郎作為憲兵前往臺灣,所以也算與臺灣這塊土地有緣。同年8月3日,他收到臺灣總督府的「通譯官」錄取通知,在匆忙準備之後,8月9日就從佐世保搭乘福井丸出發。據說他一抵達臺灣,立刻趕赴芝山巖學堂,以草蓆為床,埋首於教育和研究之中,廢寢忘食。

縱使平井會說北京官話,但是這個語言在臺灣並不普遍。雖然清朝統治臺灣有212年之久,但是北京官話的目的始終是用來傳達官方命令的,除了部分官吏以外,一般臺灣人並不熟悉。而臺灣有多種當地語,多數居民使用的是Holo(福佬)話,就算用漢文筆談可以溝通,在領台當時,來到臺灣的日本人仍然需要從日文翻譯成北京官話,再翻譯成當地語,也就是所謂的「雙重翻譯」。

於是,在臺灣全面實施日文教育成為當務之急,以及對臺灣當地語言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開。領台後不久的這個時期,已經編纂了不少臺語相關書籍,大多是對譯方式的會話手冊,而平井數馬也深度參與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臺語的發音要如何用日文標示呢?當然不是單純把聽到的聲音轉換為文字記下來,要確實掌握目標語言的全貌,要鉅細靡遺地把發音分辨清楚,也必須要精通有關表達方式及語言背後的文化,才有辦法應對。

自領台開始的半年期間,就奠定了臺語假名標示法的基礎。伊澤修二在台南會見喀爾文教派的基督長老教會(Presbyterian)傳教士湯瑪斯·巴克禮(Thomas Barclay)之際,獲得了用羅馬字編纂的資料。把這些轉換成片假名的作業是相當耗神費力,而且短期內要整理出發音規則更是困難重重,需要擁有過人的能力和努力。而且,在芝山巖事件遇害的6人在臺灣的停留期間僅有4個多月,可以說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竟能產出如此驚人的成果。

1896(明治29)年2月11日發行的《新日本語言集》(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發行)。在後記刊載了以平井為首的六氏先生的名單。
1896(明治29)年2月11日發行的《新日本語言集》(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發行)。在後記刊載了以平井為首的六士先生的名單。

下一頁: 發送給前往臺灣的日本人的冊子

關鍵詞

臺灣 臺北 日本統治時期 熊本 六氏先生 平井數馬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