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編纂日本首部臺語辭典的小川尚義

歷史 語言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福建省南部的「閩南語」在臺灣通行,現在稱為「臺語」,臺灣民眾在日常會話經常使用,生生不息,至今通用。關於臺語,有一位日本人曾經念念不忘要完成首部臺語辭典。本文為長期連載專欄「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的最終回。

為了與臺灣人溝通

愛媛縣松山市有一家「愛媛人物博物館」。小川尚義作為生於愛媛的偉人,從設立初始便展示其中。雖然語言學界定位他是「臺灣語言學的先驅」,奠定了臺灣語言學的基礎,但幾乎沒有愛媛縣民知道他的豐功偉業。

1895年,日本將臺灣劃入版圖,苦惱於如何統治臺灣,最後採取英式與法式的折衷方法。首先仿效英國,以臺灣總督為最高行政長官;而實際治理層面,則是採用法國的內地延長主義。雖然已經確立統治方法,但如何與當地的臺灣人溝通,仍是一項難題。

雖然現在臺灣的通用語是北京話,是由於日本敗戰後放棄臺灣,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所規定 的語言。日本統治時期的庶民語言,則是福建省南部移民所使用的閩南語,以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移民所使用的客家話。今日,閩南語亦稱為臺語。

理解閩南語的日本人極為少數。再加上一般臺灣人很少能上學,即使可以會話溝通,卻 無法讀書寫字。另一方面,原住民族裡每個族群的語言都不同,亦無文字,也沒有上學的習慣。因此從統治臺灣初期開始,日本政府著手進行的施政方式為本系列專欄曾經介紹過的「日語傳習所」,由伊澤修二提案設置,用以教導臺灣人日語。

1896年10月,有一位青年從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畢業,前往臺灣總督府學務部就職。他便是當時27歲的小川尚義。他獲派至編纂科,以編纂主任的身份,編製在國語傳習所使用的教科書。

下一頁: 正岡子規贈送的一首餞行的俳句

關鍵詞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臺語 辭典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