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日俄戰爭:20世紀首次的國家總動員戰,日本打敗大國的原因及對世界的影響

歷史 國際 政治外交 社會

1904年,日本在明治維新下成為近代化國家,不到40年就敢與大國開戰。藉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契機,海外對日俄戰爭的關注度也逐漸提高,以下將簡明闡述這段歷史的背景、經過及其影響。

日本國民罹患「恐俄病」

明治時代,「恐俄病」(恐露病,日俄戰爭前後的流行用語)在日本人之間蔓延。對於俄羅斯帝國是否會入侵日本列島而產生的恐懼感,當時稱為恐俄病。

進入18世紀,俄羅斯為了尋求冬天海面不會結冰的港口(不凍港)而展開領土擴張政策,日本稱之為「南下政策」不久後就迫使江戶幕府開放通商。幕末時期,曾經發生俄羅斯軍艦一時非法佔領對馬島的事件,儘管在1855年簽訂的《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規定「庫頁島為日俄兩國人的混居地」,但在明治初期,俄羅斯把犯人和軍人送往該地,對日本人居住區產生壓迫。

1891年5月,俄羅斯帝國皇太子尼古拉(即後來的沙皇尼古拉2世)訪問日本,在遊覽完琵琶湖要回京都的途中,在大津市內被一名巡警襲擊而受傷。這起大津事件,讓明治天皇和首相松方正義急忙趕往京都,探望住院中的尼古拉。聽說當時很多日本國民發送賠罪的電報並致上道歉信,病房裡的慰問禮物也堆得像山一樣高。

甚至,有位女性為了向尼古拉表示謝罪和顧慮到天皇的苦衷,在京都府廳前持剃刀割喉自殺,雖說是脫離常軌的過度反應,日本人對於俄羅斯可能會以大津事件為藉口向日本宣戰的恐懼可見一斑。「現在攻打過來的話,根本無力應付,日本會淪為殖民地」――幸好,俄羅斯政府和尼古拉對日本政府的處理相當滿意,但外務大臣青木周藏等人則是引咎辭職以示負責。

下一頁: 在日英同盟的助威下走向開戰

關鍵詞

甲午戰爭 俄羅斯 明治維新 日清戰爭 明治政府 日俄戰爭 南下政策 東鄉平八郎 乃木希典 日本海海戰 旅順 日英同盟 三國干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