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美食與觀光!書籍裝幀技術也是「台灣之光」
文化 歷史 設計 藝術-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2018年時,我將據點從東京移至台北,在那之前有約兩年的期間一直來往兩地,當時日本的友人很常問我:「台灣除了美食以外還有些什麼東西嗎?」這時我總會擺出一臉早就等著這個問題的表情,很有自信地回答:「有書!」
日本基本上是走自己的著書由自己設計的路線,但是其實就是定稿前需要與出版社進行來回攻防戰。到頭來出版社會一直否決設計的提案,像是想使用各式形狀或素材時會說浪費經費、做特殊的版型的話很難在書店作陳列、選紙太特殊或者標準字設計太特別也不行,雖然我也習慣了這種模式。
不過15年前左右,當我造訪台灣書店看到陳列著的新書時,感到相當驚訝,因為這些書正完成了當時我一而再再而三放棄的設計。在那之後,我去台灣時一會安排一趟書店巡禮。
包包形狀的書、封面貼滿著壁紙的書、孔洞貫穿正中央的書等,書店將這些書「自然地」陳列在主打暢銷書區,而非歸類在特殊類別。為什麼這些設計如此有魅力的書籍能問世呢?在台北住了一陣子後感念到有許多熱愛書籍的人,也有無數從事小型規模營業的人們,整體社會風氣讓個人也易於發聲,鼓勵「總之先做做看」的行動。
「漢聲巷」是中華文化的博物館
台灣書店界中最與眾不同的當屬「漢聲巷」,1970年在台北開設以來持續地出版各式個性書籍。同時身為出版社與書店的漢聲巷,背後沒有廣大的團隊,默默地融入在住宅區裡。走進葫蘆狀的門口,書籍與來自各地的工藝品和獨創商品充斥眼前,那混亂無秩序的空間感想必吸引著一群忠實愛好者。
「漢聲巷」編製的書籍主要是圍繞在中華傳統文化一題,花費相當的心力與時間取材,本本都具有高度參考價值。過去店長曾經分享當他們決定主題後,工作人員會分頭踏上採訪之旅,搜集大量的資料情報。最後花上數年的時間,將這些資訊整理成冊。對於書籍封面設計也絕不妥協,使出渾身解數催生出最貼近題目的精準設計。
製作如此內容扎實的書籍,辛勞超乎想像,製作成本也仰賴著翻譯出版等其他工作產出的利益。不過面對如此狀況店長輕描淡寫地表示,出版書籍就像生孩子,所有的苦勞都會有回報。其中的過程正是自我成長的實現。漢聲巷的書籍匯聚著熱情與覺悟。
舉《惠山泥人》一書為例,該書介紹著中國江南地方的一種泥塑民藝品,三本成一冊,厚度可比擬古早的電話簿。其封面所使用的紙張帶有粗硬的纖維並有一定重量,手感像是素燒過的土壤,具有獨特的存在感。這本著作是花了十年才出版的心血結晶,完整紀錄著住在京劇舞台下持續製作著泥偶的人們的手技。內容包含「泥偶的種類」、「道具與製作方法」、「職人們的生活與對話」等,從龐大的素材量中重組篇章。
同樣是漢聲巷出版的書籍《虎文化》,扎實穩固的書封上「虎」一字被割劃了幾爪。該書網羅中華文化圈裡以虎作為題材的工藝品相關資訊,簡單明瞭地介紹該工藝品們如何為生活添色。從傳說到被神格化,作為吉祥象徵的老虎被施以鮮豔色彩,極為特別。內容中也不意外地詳細解說著工藝品的製作過程,那深遠又寫實的紀錄也挑戰著讀者的專注力。
讓人驚訝的是漢聲巷的書籍定價,不論是《虎文化》還是《惠山泥人》,其價格都不如預期來的昂貴(用2005年購買時的匯率換算,一本的價格約落在五千至六千日圓)。對此店長表示,很慶幸有印刷公司願意以低價配合,對方說能協助處理漢聲巷的書對他們而言也會成為一種宣傳。此外,我人在台灣時恰巧看到一個紀實節目,才知道在台灣有不少小型的製本廠設在地價便宜的郊外,似乎還有部分公司會再轉包給工資便宜的中國大陸工廠。
至今我帶過無數位設計圈的朋友造訪漢聲巷,他們大多會情不自禁地大肆購買,也不少人買到搭回程飛機時需要支付超重費用,不過誰也不以為意,那是運送「寶物」的必要成本。
「台灣版大誌雜誌」目的不限於慈善
台灣的雜誌品質也不在話下,其中格外突出的當屬《大誌雜誌》。該雜誌起源自90年代的英國,一種透過遊民在街頭販賣雜誌以獲得利益的運動雛形,目前在日本也有發行日文版。
當初我在街頭遇到時沒有馬上聯想到那就是《大誌雜誌》,只是駐足想說「為什麼會在街頭販賣封面如此有設計感的雜誌?」之後知道來龍去脈後相當地驚嘆,原來是自己先入為主,認定慈善類刊物的設計多半沒有容易引起爭議的元素。
在那之後我都很期待在台灣買大誌雜誌,專題內容橫跨領域多元,相當值得閱讀。其不忘重要的優先順序,先刺激人們產生想要擁有一本的慾望,最後還能為遊民救濟有所貢獻。正因為該雜誌取得了良好的平衡,看在有相同課題需要解決的企劃者和設計師的眼中,就像是先跑了好多圈的領先跑者。
該雜誌也很重視實際的觸感,會根據每一期內容更換使用的紙張。改變定期出版的刊物的紙張是一件費工又傷荷包的事情,比喻為最高難度的特技表演也不為過,從這部分也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熱誠與存在。
台灣版大誌雜誌的封面,基本上都是由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聶永真所設計。其擅於為極為平凡的日常生活小物施以設計,大誌雜誌以外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2015年他與台灣7-ELEVEN合作推出帶有訊息傳達、富有各式色彩的獨家商品(購買前已先被「秒殺」)。
我最後一次看到聶永真的作品是在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前還待在台灣時他擔任蔡英文總統的選舉文宣視覺設計,其中特別是就職紀念郵票那精準洗練的構圖,彷彿嗅到了新時代的香氣。
台灣大型連鎖書店「誠品書店」在台北捷運的中山站地下街打造長達300公尺的細長型書店「誠品R79」,老街也越來越多老屋改建的小型個人書店進駐。在桃園國際機場裡逛一圈,除了有能歇腳讀本書的休息區,也可以看到用舊書堆疊出的擺飾等特殊裝置。台灣是個非常喜歡書籍,也很珍惜書本的地方。如果接下來觀光解禁,能夠久違地造訪台灣的話,請先去跟這些書本們問聲好吧。
(若要造訪當地書店,請務必先確認各店舖的最新營業資訊。)
標題圖片:1970年在台北創設的書店「漢聲巷」。照片攝於店內,其企劃製作的書籍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