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美食與觀光!書籍裝幀技術也是「台灣之光」

文化 歷史 設計 藝術

台灣充滿著各式富有創意、設計不受限的書籍與雜誌,讓全世界的裝幀設計師眼紅又忌妒。那創意背後的支柱,是台灣社會的自由發想、對於書籍的熱愛,以及不畏陳規的挑戰精神。

2018年時,我將據點從東京移至台北,在那之前有約兩年的期間一直來往兩地,當時日本的友人很常問我:「台灣除了美食以外還有些什麼東西嗎?」這時我總會擺出一臉早就等著這個問題的表情,很有自信地回答:「有書!」

日本基本上是走自己的著書由自己設計的路線,但是其實就是定稿前需要與出版社進行來回攻防戰。到頭來出版社會一直否決設計的提案,像是想使用各式形狀或素材時會說浪費經費、做特殊的版型的話很難在書店作陳列、選紙太特殊或者標準字設計太特別也不行,雖然我也習慣了這種模式。

不過15年前左右,當我造訪台灣書店看到陳列著的新書時,感到相當驚訝,因為這些書正完成了當時我一而再再而三放棄的設計。在那之後,我去台灣時一會安排一趟書店巡禮。

《私囊Me in my bag》一書分享100個人的袋中世界。書籍被設計的像是個有把手的包包。2007年出版。
《私囊Me in my bag》一書分享100個人的袋中世界。書籍被設計的像是個有把手的包包。2007年出版。

《私囊Me in my bag》一書分享100個人的袋中世界。書籍被設計的像是個有把手的包包。2007年出版。
《私囊Me in my bag》一書分享100個人的袋中世界。書籍被設計的像是個有把手的包包。2007年出版。

包包形狀的書、封面貼滿著壁紙的書、孔洞貫穿正中央的書等,書店將這些書「自然地」陳列在主打暢銷書區,而非歸類在特殊類別。為什麼這些設計如此有魅力的書籍能問世呢?在台北住了一陣子後感念到有許多熱愛書籍的人,也有無數從事小型規模營業的人們,整體社會風氣讓個人也易於發聲,鼓勵「總之先做做看」的行動。

下一頁: 「漢聲巷」是中華文化的博物館

關鍵詞

文化 藝術 設計 台灣 臺灣 書籍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