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垣島的新與舊台灣文化:電動車,顯頌碑與土地公信仰
社會 文化 生活 歷史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讓台灣人「類返鄉」的八重山
疫情之前,常因為私人旅行或工作的需求,時常往來於日本跟台灣之間,甚至有時候是東京台北一日生活圈。因為交錯接受著來自日本跟台灣的鄉土風情,心理上感覺兩地的距離其實很近。
因為疫情的關係,一轉眼,已經超過2年半沒有回台灣,回台突然變成一件非常困難跟奢侈的事情。趁著日本疫情逐漸穩定之際,筆者毅然決定造訪沖繩的離島。心中盤算著:「雖然沒有辦法回台灣,那總可以到離台灣很近的日本領土,享受『類返鄉』的感覺吧?」
當「類返鄉」這個念頭浮現的瞬間,石垣島立刻從我腦海中飛奔而出,買好機票訂好住宿,一轉眼,我已經在前往石垣島的飛機上了。
當飛機降落在新石垣空港,踏出機門的那一刻,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熟悉的悶熱感,粘年的海風吹拂在身上的觸覺,還有躲藏在潮濕空氣裡的熟悉味道。一切的感觸都在提醒著我:故鄉台灣,就在不遠處。
而八重山群島,一個日本離島中最偏南的離島群,因受地理位置影響,有著跟日本本島,以及沖繩本島完全不一樣的歷史足跡。
放鬆心情,漫步在石垣島。發現島上的鳳梨田,還有鄰近竹富島或由布島的水牛,確實讓人有種回到台灣的錯覺。嚴格上來說,這些水牛真的是我們的「台灣」前輩們。日治時期,石垣島與台灣的交流其實比現在更頻繁,當時是日本領土的台灣,當然有來自台灣的農民們,到石垣島開墾新天地,所以鳳梨的種植技術,耕作用的水牛,都是當時從台灣一起被帶過來石垣島的。
直到現在,在石垣島的名藏水庫旁,也樹立著一座「台灣農業者入植顯頌碑」,記念著當時來開墾石垣島農業的那群台灣移民先鋒。
騎上思鄉的台灣Go Share
為了感受更多的類台灣風情,這次特地租了石垣島上,來自同鄉的電動共享機車「Go Share機車」。雖然不是最便宜的選擇,但恰好是來自台灣的品牌,也是該品牌唯一在日本的據點,所以就成為另一種,能順帶一解相思苦的移動方式。於是我在炎熱的島上,駕馭著來自台灣的電動車,於濕熱黏的空氣中奔馳,遙想和假裝自己就在台灣。雖然島上的充電站其實並不算多,但是穿梭在這些充電站的路途中,不論是無形跟有形的風景都成為治癒思鄉病的良藥,內心也覺得十分滿足。
於是我騎著電動車,決定要去造訪名藏水庫旁的顯頌碑,雖然途中下起傾盆大雨,卻一點也澆熄不了想要「尋根」的熱情,從海邊往山區騎了快半小時,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被一整片的綠山所圍繞。在不熟悉的山道中往返了數次,終於順利抵達水庫旁的顯頌碑。
第一眼看到顯頌碑的時候,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水牛雕像,它可愛地矗立在顯頌碑旁,讓人忍不住多加打量。小小的水牛身軀,映照出後面大大的名藏水庫,讓人有種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幻想。當年的小水牛,應該也是辛勤地在異鄉努力工作著吧?此時,烏黑的雨雲中,突然透出一絲陽光,好似是小水牛在向我打招呼一般,正好與我的個人幻想互相輝映。
坐在水庫旁的涼亭躲雨,不禁遙想當年移民前輩們,究竟是帶著如何的心情來到此地,好一陣子過去突然一陣打雷聲,把我從時光隧道拉回來。「看來得在雨下得更大前離開了」我嘀咕了幾句,跟小水牛告別後,就騎上Gogoro,往石垣市區的方向奔馳前進。
與台灣「福德正神」相會
大雨依舊沒有停的跡象,於是我一邊調侃著自己,難道真的是傳說中「雨男」? 一邊騎車,一邊哼著台灣名曲「雨夜花」的時候,一個在路邊的不起眼的紅色小招牌,突然映入眼簾,上面寫著「石垣島福德廟」。一時心想:「咦?福德廟?原來石垣島也有土地公嗎?」決定臨時追加行程,帶著好奇的心情,往箭頭的方向緩慢騎去。
騎過崎嶇不平的碎石頭路,發現深處有一棟小小的紅色建築,看起來是寺廟,我與它隔著一小段尚未完工的小徑,彼此相望。遠遠地看過去,寺廟裡看似有幾位長輩的身影,於是我滿心期待的,登「廟」拜訪。
「你好」。先用日語跟在廟裡的長輩們打聲招呼,「我來自台灣,看到這裡有台灣式的寺廟,覺得很好奇,所以就來順路來看看」我說道。
「哩喜待灣郎喔? (你是台灣人嗎?)」突然間,對方用台語回覆,我點點頭以後,此時另一位男性長輩用日語大聲地說:「我嚇了一跳,第一次看到有人把GoShare騎到這裡來,現在雨很大,你快點進來躲雨吧!」
接下來的訪廟時光,「日語,中文,台語」三種語言此起彼落的充滿在這個小小的福德廟裡。一時間腦袋還轉不太過來,雖然自己想講台語,但是嘴巴一張開,講出來的都是日語,呈現一個「腦袋無政府」的混亂狀況,但是這一刻,用什麼語言交流其實都已經無所謂,與台灣都有著深刻連結的彼此,彷彿是用「心」在交流。
仔細打聽了以後才知道,原來這座石垣島福德廟,是由住在石垣島的台灣人二世,在疫情期間集資興建的。這座名為名藏的小鎮,正是當年台灣移民們多數落腳的村莊,而沿襲台灣崇敬土地公的祭拜習俗,其實一直悄悄存在於名藏十數年。
從輪流祭拜到正式建土地公廟
起初土地公每年會輪流移駕至不同的台灣二世家庭裡,讓大家祭拜,每年也會舉辦相關的祭典,希望讓住在石垣島的台灣人二世,三世,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但因為疫情的關係,相關祭典活動被迫停止,加上在疫情中也不適合家家戶戶頻繁的來往祭拜,所以在石垣島經營青果店,65歲的玉木茂治先生,興起了乾脆就蓋一座福德廟的念頭。
「如果我們不做,石垣島上的台灣魂,慢慢的可能就會消失了,所以我們二世決定要蓋」。身為台灣人二世的玉木先生如此說道。「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也好久沒有回台灣了」、「等疫情過去,我們會持續追加台灣的寺廟建材,還想在這邊放一個香爐,然後屋簷上的瓦片,雕花都要盡可能的比照台灣模式…..」玉木先生邊敘述,臉上露出了積極與滿意的笑容。
的確,目前眼前的土地公廟相對陽春,或許比不上台灣任何一座美麗跟建設完整的寺廟,但是能親耳聽到移民後代們描述著,想在石垣島上盡力留下台灣足跡的想法,讓我覺得非常感動。
還尚未從感動中回神之際,旁邊的阿姨已經點好了一把香遞給我,「來,都來了,就拜一下土地公吧!」,聞到好久沒有品味到的台灣線香味,桌上擺著滿滿的供品,在疫情中無法跨出國界的時空下,還能夠在這場傾盆大雨中,與「出差」到石垣島的土地公說話,覺得自己真的是何等幸運。
插上香,雙手合十拜完以後,旁邊的阿姨塞了一盒葡萄給我「來給你吃,祝你回東京一切順利」,當下的感動到現在都無法忘懷。雖然人不在台灣,但我也在這個離台灣很近的小島上,跟來自台灣的同鄉前輩們一起談笑風生,雖然生澀的台語,不時引起大家發笑,但在石垣島上所感受到的,特殊濃厚台灣人情味,讓自己累積已久的思鄉情愁,瞬間一掃而空。
依稀記得在跟土地公祈福時,雖然忘記是用日語還是中文,但是我確實誠心地,反覆地,祈求希望疫情能快點退散,也祈求石垣島與台灣,這兩座彼此有著特殊羈絆的島嶼,以及這份得來不易的連結情感,能夠永遠持續綿延下去。
※本文照片皆由筆者攝影、提供
標題圖片:石垣島台灣移民們與祭拜當地土地公的福德廟,左二為玉木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