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日本第一個臺灣研究的據點「日本臺灣學會」設立之日(上)

政治外交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過程推進,亦可見到臺灣研究在日本日漸興盛。筆者認為時機已然成熟,應該成立推動臺灣研究的據點而展開行動。

善意忠告,抑或政治警告?

接著,我想即刻將話題轉到成立大會當天的情形,但那之前尚有一幕插曲上演。接近成立大會預定日期的1個月內,亦即5月上旬的某日,當我回到家裡,便接到『朝日新聞』熟識的資深記者來電。

電話開頭立刻問道:「聽說您要成立臺灣學會?」我就回答了他提出的幾個問題。不久之後該新聞的晚報便刊出題為「臺灣學會」的專欄文章。

當時的剪報不知何時已然佚失,但最近認識的搜尋達人替我找到那篇專欄文章(請參考照片)。似乎是記者不知從何處拿到成立學會的宗旨文章,進而起心動念撰寫報導。報導裡也引用了我在電話裡的談話,文末寫道:「若學術研究被捲入政治對立之中,將是不幸之事。希望勿讓臺灣學會涉入中國與臺灣之間的對立。」

『朝日新聞』1998年5月11日晚報,2版(筆者提供)
『朝日新聞』1998年5月11日晚報,2版(筆者提供)

接近成立大會之日,該做完的籌備事宜接踵而來,籌備委員會相當忙碌,但這篇報導也成為委員會的話題。由於專欄記者是自己認識的人,因此我將將報導理解為「善意忠告」。但委員裡也有人認為,這是從某種立場發出的「政治警告」。以良知出發的修辭凝鍊出的語句裡,的確可能隱含著「不鳴不放,沉默是金」的警告。若要如此解讀,亦無不可。

如同前述,成立大會當日的出席者超過200名。根據川島先生的記錄,響應成立宗旨而事前申請入會者有145名。前述的專欄說不定正巧反而為學會的成立大力宣傳。而當日的確發生若干狀況。不過,日本臺灣學會仍然度過了那些風波。我認為,並非沉默不鳴,反而達到了一鳴驚人的效果。

標題圖片:『日本臺灣學會報』(筆者攝影)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