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日本第一個臺灣研究的據點「日本臺灣學會」設立之日(上)

政治外交

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過程推進,亦可見到臺灣研究在日本日漸興盛。筆者認為時機已然成熟,應該成立推動臺灣研究的據點而展開行動。

帶頭號召任務

我本身對於站在前方搖旗吶喊,以及營運組織或團體等事務,完全不拿手,但此時下定決心擔任帶頭號召的任務。我在1992年發表了首部臺灣政治研究專門著作『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東大出版會),以及1995-96年臺灣研究田調的成果『蔣經國與李登輝』(岩波書店)和『臺灣的臺灣語人・中國語人・日本語人』(朝日新聞社),以這三本書獲得了三得利學藝賞。雖然使盡渾身解術才獲得一個獎項,讓我有些不好意思,但獲獎受到肯定,還是成為了自己心中的支持與鼓勵。

其後,(以東京的成員為核心)組成籌備委員會,請託學界人士擔任發起人,印刷成立學會的成立宗旨文章並寄送,以廣為呼籲參與成立學會,籌備成立大會,起草成立學會後的規章條文等工作漸次進行。在此僅記述現在記憶較為鮮明的幾件往事。

當時日本的臺灣研究活動之分佈,以關東和關西兩個核心為主,呈現「橢圓構造」,我認為,即將到來的日本臺灣學會之營運狀況,亦將反映如此構造。因此,我便前往關西研究活動的核心人物石田浩先生(時任關西大學經濟學部教授)的研究室拜訪,商討成立學會之事。毋須贅言地,石田先生贊同成立學會的想法。

先前提到的藤井省三教授也加入籌備委員會幫忙。藤井先生相當熟悉人文學相關學會的規章典範與習俗慣例,我記得他介紹其他學界的先例提供參考,在訂定學會規章之際,發揮了極大作用。

學會的成立宗旨之內容,已在前述川島先生的短文裡有所介紹,成立宗旨一文由我與當時34名發起人共同列名刊載於學會網站。這個依照姓氏50音順序排列的名單裡,直至今日,已有數人故去。雖說時光飛逝不復返,心中仍感寂寥。

適合區域研究的「濃烈性質」

成立宗旨簡略說明臺灣的地理、民族、歷史的過往來歷,以此為基礎,主張這樣的歷史過往「訴說著臺灣這個區域擁有適合作為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區域研究(area studies)對象的濃烈性質」。而關於日本的臺灣研究現狀,「現在已經跳脫了直到1970年代為止的意識形態、政治禁忌和忽視狀態,研究關注亦拓展開來,已達到一定程度的成果」,但「依然在理論上或實際上仍處於組織化不足的狀態」,因此,「讓在日本有志於從事臺灣研究──作為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區域研究(area studies)──的研究者之間的潛在網路具體顯現,提高相互交流的密度,籌劃安排研究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這些努力,推動在日本的臺灣研究更加充實與持續發展」,此外,「為了發揮功能成為與其他區域臺灣研究的一個交流窗口,以此為目標,呼籲成立日本臺灣學會(The Japan Association for Taiwan Studies, 簡稱JATS)」。

日本臺灣學會的Logo(筆者提供)
日本臺灣學會的Logo(筆者提供)

成立宗旨由我起草。當然事先寄送給諸位發起人,懇求寶貴意見,不過沒有特別的異議。無論哪種文章,我都必須多方斟酌才能寫就,但這篇文章超乎預期地順利完成。大概是我本身以及學界整體都到了成熟期。順帶一提,學會的英語名稱是由自東北大學前來參與籌備委員會的沼崎一郎先生(文化人類學),參考歐美學會名稱和日本各學會英語名稱後擬定。

當時還有一件我個人難以忘懷的事情。籌備工作萬事俱備的某日,我前往產經新聞社的辦公室,拜訪在臺北結識的小澤昇先生。小澤先生與成立學會一事毫無關係,但心裡總覺得想告知他一聲。聽完我的說明,小澤先生告訴我說:「若林先生,能做到六成就足夠。」小澤先生和我在臺北自稱「臺獨聯盟」(臺北獨身者聯盟),常常在林森北路飲酒閒談,不過該注意之處,仍會善意提醒。一直以來,我為了籌備學會的成立,心情相當緊繃,聽到他這一句話,心裡稍微弛緩開來,生出了些許餘裕。

下一頁: 善意忠告,抑或政治警告?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