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金」「炎上」「激安」——那些在臺灣被自然使用的日文

文化 語言

由於日文漢字與臺灣的繁體中文相似度極高,有著書寫與閱讀辨識的優勢和親切感,很自然就成為臺灣的習慣用語,也經常被商業文案引用,或與中文拼湊結合成新的臺日混血名詞,或以相近發音的中文字來創造網路溝通的新語彙,不只是網路次文化的現象,還成為新聞標題的用字。

臺灣在戰後有段時間相當排日,尤其國民黨執政的戒嚴時期,基於戰爭或殖民因素,即使在戰前接受過日本語教育的臺灣世代,使用日文也要小心翼翼,

然而在日本動漫、流行音樂、體育競技、戲劇電影、電玩遊戲,以及小說、BL文化的推波助瀾之下,加上海外旅行盛行的地緣情感,尤其經過天災互助和疫苗捐助等來自日本政府民間的支援美意,使得完全複製日本語或是與中文字組成「和製臺灣用詞」在臺灣流通,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揚、玉子燒、放題與激辛激安,料理與賣場的日本語

以臺南舊城區為例,中正路一帶依然有末廣町、民權路依然有本町的說法,西市場周邊重建也沿用西門淺草的復古名稱,臺南的日本料理店也廣泛以日本地名做為店名,類似「銀座」「日光」「築地」等等,至今我家還是會去一家名為「富山」的老舖用餐,臺北常去的愛店則是充滿居酒屋風味的「巢鴨」。

雖然中文有「炸雞」,臺語有「雞肉炸」等說法,但是日文「唐揚」好像也流行起來了,菜單上面甚至會出現「唐揚炸雞」這種日臺同義混搭詞,最近看到一張宣傳DM,則是強調「六本木秘傳之唐揚炸雞」,感覺氣勢很強。

其他如日本料理菜單會出現的「吸物」,光看吸物兩字大概無法聯想到湯,但是想像喝湯發出的聲音,立刻就懂了,而「豆皮壽司」的說法也漸漸被「稻荷壽司」取代,一說到「玉子燒」多數人也知道是煎蛋料理的一種,還分成甜鹹兩種派別。吃到飽或喝到飽的消費模式改用「放題」兩字,感覺特別豪氣。以前會用「豬大骨熬湯」來形容高湯作法,自從豚骨拉麵盛行之後,大家也都自然明瞭豚骨白湯的意思了。

用來表現辣味的「激辛」,選購咖哩速食包的「甘口」或「辛口」,就字面來說完全沒有理解的障礙。日式超市或類似Donki與KALDI(咖樂迪/カルディCOFFEE FARM)店內,也常出現「激安」「入荷」等促銷字卡,日式超市甚至有「預購開催」這樣的混血標題,原本用「開始預購」就好,因為預購商品是日本輸入,行銷人員想出這種新名詞,好像也頗對味。

臺灣的「甜不辣」和日本的「天婦羅」,音同東西不同。但據說九州人把魚類加工品稱之為「てんぷら」,於是在日本時代深受九州人語音影像較大的臺灣人也將如此稱呼,並將字填為「甜不辣」(nippon.com高橋郁文攝影)
臺灣的「甜不辣」和日本的「天婦羅」,音同東西不同。但據說九州人把魚類加工品稱之為「てんぷら」,於是在日本時代深受九州人語音影響較大的臺灣人也將如此稱呼,並將字填為「甜不辣」(nippon.com高橋郁文攝影)

下一頁: 村上春樹、小室哲哉與輕井澤、表參道等建案命名

關鍵詞

文化 臺灣 日文 語言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