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魚傳說和江戶時代的「人魚木乃伊」熱潮

社會 文化 歷史

目前,岡山縣倉敷藝術科學大學正在對縣內寺院收藏的「人魚木乃伊」進行分析研究。據說全國各地都有寺院和神社保存著人魚木乃伊,那麼這次研究會有怎樣的發現呢?全世界都流傳著人魚傳說,在日本,因吃了人魚肉而活到800歲的「八百比丘尼」的故事廣為流傳。本文將從史料和傳說的角度來考察日本人魚形象的變遷。

古文獻中的人魚

日本關於人魚出現的文字記載,從飛鳥時代到江戶時代中期,以日本海沿岸地區為中心,從青森縣到大分縣,遍佈全國。一般認為最早的記載是《日本書紀》中推古天皇27年(619年)發生的人魚現世事件,但尚未使用「人魚」一詞。書中記述了有人在近江國(滋賀縣)的蒲生川看到「其貌似人」的生物,以及攝津(兵庫縣和大阪的部分地區)堀江有「非人非魚」的生物撞到了漁民網裡。明治時代,博物學者南方熊楠推測人們看到的大概是「山椒魚」。

「人魚」一詞首次出現在日本最早的漢和辭典《和名類聚抄》(937年)中。以中國古代地理書《山海經》為參考,將其描述為「魚身人臉」,叫聲似幼童。在《山海經》中,人魚是貌似山椒魚的四足魚,書中還介紹了一種名為「氐人」的人面魚身的生物。

鐮倉時代的民間傳說集《古今著聞集》(1254年)對人魚的形態進行了相當詳細的描述。平安末期,漁民在伊勢國(三重縣)別保海上捕獲了3條大魚。頭酷似人,但嘴突牙細,臉像猴子,有人靠近後會大叫流淚。全村漁民分食了其中的一條魚後大贊「味道鮮美」。書裡寫道:「所謂人魚,蓋類此物也」(所謂人魚,就是這樣的東西吧)。

洲崎遺址出土的人魚供養簽上描繪的人魚圖(局部)(秋田縣教育委員會/時事)
洲崎遺址出土的人魚供養簽上描繪的人魚圖(局部)(秋田縣教育委員會/時事)

此外,據鐮倉幕府編纂的史書《吾妻鏡》記載,1247年,津輕(青森縣)海上漂來「像死人一樣的大魚」。那一年,動搖鐮倉幕府統治根基的「寶治合戰」爆發。後來的《北條五代記》中將這條「大魚」視為人魚,還記錄了其他10多起人魚現世的事件,認為與重大事件的發生有關。

1999年秋田縣洲崎遺址出土了木簡,上面畫有僧侶和貌似人魚的生物。一般認為這是13世紀後半葉的文物,木簡上還寫有古文字,意為「雖然很可憐,但還是殺掉吧」。由此可見,在戰火紛飛的中世,人們將人魚的出現視為凶兆,木簡上描繪的則是僧侶進行消災供養的場景。

下一頁: 博物學和故事中的人魚形象

關鍵詞

江戶時代 妖怪 鎌倉時代 木乃伊 人魚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