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就很好吃、但外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台灣美食大探索!

文化 社會 飲食 觀光旅遊 臺灣香港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台灣是美食聖地。但有很多食物,不像巨星架勢的小籠包或芒果冰,它們因外觀和氣味不佳而讓人還沒吃就卻步。本文列舉幾樣「外表不受愛戴的食物」,想幫它們挽回名譽。若能了解那些食物背後有著傳承的功夫和熱情,還有被當地愛戴的景象,應該會吸引更多人想好好品嚐一番。

台灣蝸牛料理.螺肉

某日下雨之夜,走在路上時,偶爾會發出喀擦的清脆聲,經常是無意間踩到了「非洲大蝸牛」,這也是在台灣熱炒店很普遍的食物。在台灣,螺肉大多會跟九層塔(羅勒)、辣椒、豆瓣醬、大蒜一起拌炒,扇狀黑色的螺肉吃起來像北寄貝那樣脆脆的有嚼勁,也很配酒或下飯。

初來台灣時,在聚餐上第一次吃到螺肉,就立刻覺得相當美味!當時猜測應該是貝類的一種,而且這麼大顆的話就是海產貝類吧,抱著這個想法維持了好幾年。每次看到菜單上有螺肉時,都會點來打打牙祭。

炒螺肉(炒非洲大蝸牛)。有時還可看到觸角。
炒螺肉(炒非洲大蝸牛)。有時還可看到觸角。

鹿耳島縣製作的驅除說明書的一部分(截自鹿耳島縣官方網站)
鹿耳島縣製作的驅除說明書的一部分(截自鹿耳島縣官方網站)

有天,我從歷史的活證人陳俊郎先生那打聽到:「二戰前,日本人從非洲帶進大蝸牛作為食材。結果卻造成嚴重的農作物災害。」,「大蝸牛現在也是很常見的食材哦。」

但當時我哪有聯想到他說的就是螺肉。因為我在菜單中沒有看過「蝸牛」這兩個字。後來,我在教日文課的時候提到蝸牛,學生跟我說螺肉就是蝸牛時,我才知道螺肉的真相。

就算這樣,螺肉還是我非常喜歡的食物。我曾讓出身沖繩的朋友試吃,他因在沖繩常聽「非洲大蝸牛有寄生蟲,碰到就會死」而害怕,但試吃後卻大大誇讚「這個竟然這麼好吃!」這真的是搭配台灣啤酒的一道佳餚。即使萬一有寄生蟲,也在烹飪過程中會除去的。

下一頁: 臭豆腐有其悠久的故事

關鍵詞

飲食文化 台灣 歷史 臺灣 美食 夜市 飲食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