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被遺忘的臺籍日本兵的軌跡:臺籍研究員的畢生工作

歷史 社會

有位臺灣人,畢生致力於蒐集那些出生日治時期的臺灣,曾以日本兵身分參戰過的臺籍人的口述史料跟資料,他是陳柏棕。一開始是因為選了這個內容作為研究所碩士論文的題目而進入這個領域。畢業後一邊在研究機構工作,一邊利用閒暇時間,持續自己的研究。他在臺灣已出版了一些相關書籍。二戰後出生的他,為何會對臺籍日本兵有興趣?為何會持續不斷的研究?身為一位現代社會的核心世代,他是如何看待這些事情?

「南洋」文化吸引了沒學過臺灣史的世代

陳柏棕生於1983年。從小就喜歡歷史,很愛閱讀三國志等中國史相關的書,也喜歡看軍方製作的紀錄片。但是他屬於未曾於小學到中學課堂上學過「臺灣史」的那一世代。要說他學了什麼關於自己國家的歷史,就只有八年抗日戰爭和國軍士兵們做了多少犧牲等等中華民國的歷史而已。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他學到的是以漢族為中心的1915年抗日武裝事件「西來庵事件」,幾乎沒有了解其他歷史事件的機會,對日治時期沒有什麼特別的認知。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臺灣的歷史抱持興趣,在進入研究所前思考該具體研究什麼時,腦海裡浮現出「南洋」一詞。一直以來他都只在電視節目聽到南洋一詞或親戚以前去過南洋時的事。實際上他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怎樣的地方,對南洋抱持著模糊又神秘的異國印象,他開始從報章雜誌等當時出版刊物試著調查臺灣人為何及如何前往南洋一事。

圖書館和資料館的微縮片留下的報導吸引了陳柏棕。資料中傳達了臺籍日本兵的勇敢印象,他們在熱帶氣候、山地和森林等殘酷環境下發揮了高度的適應能力,陳柏棕說:「很有故事性,也很想知道有沒有其他的報導,還有是否屬實,這些疑問都讓我越來越想探究下去。」

但是,經過多次實際的田野調查後,他發現那些內容都是日本軍或臺灣總督府結合媒體操作出來的,其內容大多宣傳意味濃厚、與事實不完全相符。

另外,那些資料顯示臺籍日本兵多屬自願,憑自己的意志為國奉獻,但實際上是半強制動員的,不能將他們全部貼上自願的標籤。其中當然也有自願從軍的人,但是臺灣年輕人成為日本兵都是有所原因或覺悟的。陳柏棕說:「斷定他們『被日本洗腦』也是有缺公正的評斷。」

因此,陳柏棕開啟了深入研究臺籍日本兵真相的日子。

下一頁: 採訪是與時間的爭戰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日本統治時期 臺籍日本兵 調查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