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在湯殿山信仰的祖庭寺院
即身佛指的是成為木乃伊的修行者的遺體。將這種遺體作為佛來崇拜的信仰始於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日本各地現存的即身佛有18尊。真言宗的開山鼻祖弘法大師空海即身成佛後,被供奉在高野山的內院中,僧侶們認為其肉身未滅,依然保持著每日供奉食物的習慣。
受此影響,大部分即身佛都被護持在真言宗寺院裡。其中出羽三山(月山、湯殿山、羽黑山)山麓所在的山形縣莊內地區有6尊,置賜地區2尊。即身佛的名號中都有「海」字,大概是因襲空海之名吧。此外,相鄰的新潟縣有4尊,福島縣、茨城縣、神奈川縣、長野縣、歧阜縣、京都府各保存1尊。
山形縣內的即身佛護持寺院
莊內地區
置賜地區
護持著這些即身佛的,均是江戶時代湯殿山信仰的祖庭寺院。湯殿山的神體並不是山體,而是一塊有溫泉湧出的巨岩。這塊岩石是由溫泉中富含的礦物質沉澱而成,被稱為「溫泉穹狀岩」,湯殿山自古就被尊崇為出羽三山的內院。
1641年羽黑山被天臺宗統一之後,出羽三山中,天臺宗和真言宗的對立不斷加劇。天臺宗因獲德川幕府認可而勢力強大,對此真言宗一方向「寺社奉行」(江戶幕府的官職名——譯注)提起了訴訟。最終判決結果是「三山中,羽黑山和月山歸屬天臺宗,湯殿山歸屬真言宗」。
成為即身佛的是「一世行人」,意思是僅限一代的修行者。他們並非出身於山門下的村落,而是外來的下層宗教信徒。真言宗通過讓一世行人在湯殿山修行,使其獲得宗教力量並在傳教一線開展活動,與天臺宗分庭抗禮。江戶時代莊內地區出現了許多即身佛,其背後就有這種對立關係的影響。


安置在新潟縣村上市觀音寺中的即身佛——佛海上人(筆者攝影)

觀音寺(筆者攝影)

羽黑山參道上的五重塔。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塔,被指定為「國寶」(PIXTA)
經歷嚴酷的修行後成為即身佛
在湯殿山開展宗教活動的群體分為真言宗僧侶、以同宗僧人聖寶為鼻祖的當山派的修驗者(修驗道的信徒——譯注),以及一世行人。僧侶有其弟子傳承衣缽,修驗者可以娶妻生子,故由其子傳承。僧侶在寺院深居簡出,而修驗者冬天去信徒的居住地布教,因此不能像一世行人那樣進入冬季的山林中進行嚴酷的修行。根據寺院的口口相傳,一世行人自斷十穀米,僅攝入山林野生的植物,被稱為「木食行」,還要在湯殿山的仙人澤閉關修行。
刻著一世行人名字的石碑上也記錄了在山中的千日閉關修行,由此可知,即便在積雪深厚的三九日,他們也會在仙人澤繼續修行。如前文所述,神體是溫泉穹狀岩,他們可以靠湧出的溫泉取暖,挨過嚴冬時節。據江戶時代的記錄記載,三九天進山參拜的信徒會給在山中閉關修行的一世行人帶來慰問品。據記載,完成嚴酷修行的一世行人就這麼活著進入棺木,直接以「土中入定」的方式入土安葬,3年零3個月後由人挖出棺木,就成了即身佛。

鐵門海上人的石碑(筆者攝影)
不過,20世紀60年代新潟大學醫學系通過現場考察得出結論,幾乎所有即身佛在死後都經過了人工乾燥等加工過程。日本的氣候溫暖濕潤,不可能像埃及那樣形成自然乾燥的木乃伊,所以成為即身佛前,是經過人工干預的。
土中入定也只是即身佛護持寺院口口相傳的說法而已,並沒有發現明確記載這一史實的文獻史料。雖然日本各地也存在若干流傳著「土中入定傳說」的入定塚,但經過實際發掘,從這些墳墓裡挖出的只有白骨遺體。死後經過加工而成為即身佛的人為數甚少。
口口相傳與史實的差距
一世行人不是僧侶,所以與修驗者一樣可以蓄髮,把頭髮束起來。裝束上因為不是修驗者,所以不能穿結袈裟(修驗道信徒穿的一種獨特的袈裟——譯注)。湯殿山即身佛中最為著名的是山形縣鶴岡市注連寺供奉的鐵門海上人。從他的肖像畫中可以看到其裝束。他在衝突中殺了兩個武士,逃到這座寺廟後,積極從事修路和墾荒等社會事業,因此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後來發現的資料表明,他積極開展布教活動,範圍從新潟縣村上市和岩手縣盛岡市等東北各地,一直到蝦夷地(以今北海道為中心——譯注),發展了很多信徒。

注連寺鐵門海上人的肖像畫(圖片:杉原丈夫)

注連寺本殿(圖片:一般社團法人DEGAM鶴岡旅行社)
山形縣各地都建有湯殿山碑,上面刻著成為即身佛的一世行人的名字。對建碑的年份進行考察後發現,大部分都建立於生前。換而言之,他們不是成了即身佛後才得到信眾的信仰,而是因生前的宗教活動在信眾中樹立了威望,才成為被崇拜的對象的。然而,注連寺和海向寺被火災毀於一旦,大日坊遭遇了明治中期的地震,文獻史料所存寥寥,想要填補口傳與史實之間的差距,困難重重。今後的課題是,在尊重護持寺院口口相傳說法的同時,從文獻史料和石碑碑文中探究一世行人作為宗教信徒所發揮的作用。
佛教被打壓後,即身佛才為眾人知曉
江戶時代有名的即身佛是新潟縣寺泊西生寺的弘智法印,許多到訪此地的旅行者都留下了記錄。松尾芭蕉也在「奧州小道」的旅途中前去參觀過。雖然不乏出羽三山的遊記流傳後世,但參觀即身佛的記述卻極為少見。留下大量遊記的旅行家菅江真澄記錄了本明寺的本明海上人的傳聞,但也表示其名聲遠不及弘智法印。

本明寺即佛堂(筆者攝影)
明治維新後,在神佛分離運動中佛教受到打壓,普遍認為湯殿山的即身佛此後才為眾人所知曉。出羽三山中,隨著神佛分離,幾乎所有的寺院都被迫走向神道化。明治政府否定了推崇佛教的德川幕府的宗教政策,將神道定為國教,因此很多神佛習合(神道教與佛教折衷,形成一個信仰系統——譯注)的山嶽信仰寺院都轉為信仰神道教。而且根據明治政府新制定的刑法,將一世行人活埋是協助自殺行為,3年零3個月後挖墳掘墓將死者做成即身佛,被認定為挖掘墳墓和毀壞屍體罪,即身佛的修行之門便徹底關閉了。
真言宗的四座寺院將湯殿山的溫泉穹狀岩作為神體供奉,主張「湯殿山是佛教的山林」,卻沒有獲得認可。不過,供奉鐵門海上人的注連寺和供奉真如海上人的大日坊出於保護傳統習俗的理由,作為真言宗寺院保留了下來,卻也因此喪失了湯殿山的祭祀權。江戶時代參拜出羽三山,山門口的寺院是可以收山林導遊費的,這兩座寺廟失去了收入來源。因此,他們將即身佛作為類似於主佛的存在而供奉,發放護身符,大力宣揚即身佛的功德以傳播教義,確保了新的收入來源。

大日坊的真如海上人(圖片:一般社團法人DEGAM鶴岡旅行社)

大日坊(PIXTA)
不是佛像,很難被認定為「文化遺產」
即身佛不是佛像,而是人類的遺體,不能被認定為「文化遺產」,因此也不能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補貼。對於護持寺院來說,維護成本是一大負擔。因為是秘佛,所以每6年或12年舉辦一次的「即身佛換裝儀式」也是非公開的,所以也很難被認定為「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
如果大家到訪當地,近距離接觸即身佛,聆聽當地人娓娓道來即身佛救濟平民的事蹟,可能會理解一世行人作為宗教信徒所起到的作用,也會大受震撼。想要保持即身佛的現狀並將其事蹟傳諸後世,今後還需要吸引眾多遊客來這裡,讓更多的人了解其價值。很多寺院遠離市區,也期待政府在行政方面給予支持,完善參觀即身佛的觀光計程車或擺渡車等交通專案。

大日坊真如海上人的換裝儀式。在有淵源的牛年舉行換裝儀式,舊衣剪成碎片放入護身符中,分發給參觀者(圖片:一般社團法人DEGAM鶴岡旅行社)
標題圖片:安置於大日坊的真如海上人©️大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