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漫步桃園大溪時空之旅(上):從慈湖到康莊路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栖來光 [作者簡介]

道可道,非常道──漫遊古道,發思古之幽情,遙想古今無數人生。一條道路,如何接納光陰這個百代過客所帶來的無數經驗,而其中的歷史記憶,又如何受到保存,遺留至今?筆者於此撰寫一系列遊記,紀錄其漫遊於百年古道上的所思所感。此次主角是臺灣桃園市最古老的城鎮大溪,筆者從蔣介石永眠之地「慈湖」,沿著臺車軌道,一路走下去。

酷似蔣介石故鄉的慈湖

遊歷「慈湖陵寢」,算來已是第4次,每次都可發現銅像數量又增多了。這裡在日治時期曾名為「牛角湳」,是蔣介石改名為「慈湖」,而這位改名者,現在就在湖畔永眠。但這裡並不是蔣介石墓地,蔣介石父子窮極一生,盼想「反攻大陸」,希望在打勝仗後,自己的遺體能葬在那片心目中的神州大陸。如今,父子二人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靈柩與臺灣的土地之間隔著一塊黑石平臺,等待著葬至中國土地的那一天。

大溪這塊土地,因占有淡水河主流大漢溪的地利之便,是桃園市發展最早的古鎮。為這裡帶來財富的除了水運業,還有木材、樟腦,以及煤礦。中央山脈西北側的「加里山脈」,煤礦脈密集如血管,還延伸至基隆市鎮。慈湖所在的草嶺山一帶也是「加里山脈」的一部分,日治時代1906年便開發為煤礦。其後,此處的炭礦成為與臺中霧峰林家並稱「天下二林」的富豪,板橋林家的資產。

二戰中日本戰敗,離開臺灣,蔣介石率領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臺,在風光明媚的臺灣四處設置名為「行館」的招待所。蔣介石特別喜愛大溪,因此地風景酷似其故鄉寧波奉化,遂從板橋林家手中無償租下草嶺山,設置行館與軍事設施,作為自己死後的歸處。

下一頁: 慈湖白日夢

關鍵詞

臺灣 蔣介石 日本統治時期 蔣經國 桃園市 慈湖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