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30年:彼時,當地發生了什麼?

政治外交

由2021年回溯到30年前的12月25日,隨著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的辭職,世界最大的帝國蘇聯也跟著解體。當時,發生了哪些事?國民有什麼反應?日常生活有何變化?身處莫斯科,適逢其會,親眼見證了歷史性轉折的國際關係分析專家北野幸伯帶讀者一起回顧那段歷史。

何謂蘇聯?

年輕的世代對於「蘇聯」,應該沒有什概念吧,在此,首先針對蘇聯作個簡介。

1917年,發生了俄國革命,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成立。蘇聯是依據猶太裔德國人卡爾・馬克斯的共產主義思想為根基而創立的第一個國家。

何謂共產主義呢?有種種的說法,簡單來說是「朝著成為萬民平等且豐饒的世界為目標邁進的思想」。乍看之下,會以為是個好的思想。

但是,共產主義將人類歷史看做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認為勞工階級打倒資本階級為歷史的必然。具體來說,將打倒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美國、英國當成歷史使命。所以蘇聯和美英的紛爭可說是必然的。

蘇聯實行了和日本及美國「完全相反」的體制,和現在的中國一樣,為一黨獨裁的共產政體。經濟則實施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這意味著什麼呢?共產主義否定私有財產。所以也不存在民營企業。

大至石油公司般的大企業,小至鄉鎮的食品雜貨店,均為國營。而社會人均為公務人員,如此令人驚訝的制度。更甚的是,電視、報紙、雜誌也都是國營。理所當然沒有言論自由。也沒有信教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人會受到殘酷的彈壓。

為何蘇聯會瓦解?雖然有各種因素,但一般都認為和阿富汗的戰事所花費的戰爭費用增加、和美國的軍備競賽使國家財力投入過多的國防軍事預算、1980年代油價暴跌等,造成經濟狀況極度惡化是主要的原因。

下一頁: 蘇聯解體前夕莫斯科的真實狀態

關鍵詞

俄羅斯 普丁 蘇聯 普丁總統 冷戰 共產主義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