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完成臺灣縱貫鐵路的最大功臣──長谷川謹介

歷史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許多日本人在臺灣搭乘火車之際,都會陷入某種不可思議的懷舊氛圍。這是理所當然,因為日本人與臺灣的鐵路建設有著深厚淵源。本文將介紹一位日本的鐵路技術人員──長谷川謹介,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他投注許多心血,完成了從北部基隆通至南部高雄的縱貫鐵路。

緩和陡坡,增加運送能力

身為技師長的長谷川面臨兩個問題。其一為應在何處鋪設何種鐵道線路。他赴任後即刻進行實地視察,以決定鋪設之路線。進行基隆至臺北間的改良工程之際,為了將最小曲線半徑從80公尺變更為240公尺,1/20的坡度亦放緩為1/60,放棄至今投注鉅額資金的既有路線,決定採用全新路線。(註:曲線的半徑越大,車輛轉彎時越和緩;坡度的分母越大,則傾斜程度越小。)

而在臺北以南,地形嚴峻的苗栗至臺中之間,坡度升至1/40,但平均坡度設定為1/60。臺中至高雄之間,則是降至1/100的緩坡。藉由如此的設計改良,無論速度抑或運輸能力皆獲得大舉提升。

此外,慮及國防安全的必要性,也決定極力避免沿著海岸鋪設鐵道路線。如此一來,憑藉著以往至今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克服了這個路線決定的問題。但在臺灣調度建設鐵路所需資源一事,則是未知領域。資源建材無法在臺灣島內調度之故,不得不從日本進口。遠從東京購入的資源建材從火車頭、客車與貨車、軌道,以及木材、石材、混凝土、石炭等材料,總重高達約8000噸,因此需要3艘2000至4000噸級的船隻,才能運送至臺灣。

集結具有實力的人才

雖然這是由總督府主導的官營事業,但海運業者則是躊躇不前。許多海運業者未曾經驗過臺灣航線,而作為卸貨港口的基隆與高雄亦未整備完成,因此船公司擔憂不已。總督府不得不簽約租借南洋丸、東英丸和臺灣丸3艘船隻,以直營的方式展開運送程序。港灣未整備完成,讓卸貨難以順利進行,船舶每月租金要價9000日圓,延長1日將耗費數百日圓的追加費用,因此無法慢理斯條地空談計畫。在長谷川技師長的麾下,除了在日本內地時便培養已久,其後又隨其來到臺灣的部屬之外,還有該單位原本的員工與新到任的員工,呈現優劣不一的狀態,但他仍以實力優先主義培育部屬。由於重視技術能力與氣量,45歲的長谷川技師長的部屬裡,留下許多20多歲和30多歲的新進員工,充滿年輕活力,幹勁十足。

縱貫鐵路工程大致上分為4個區間進行。基隆至新竹間為「北部改良線」、新竹至豐原間為「北部新線」、豐原至濁水溪為「中部線」、濁水溪至高雄間為「南部新線」。

首先於1899年5月,「北部改良線」開工。沿用既有路線的地方不過僅僅8公里多,長谷川技師長赴任3年後,於1902年3月,全長101.3公里的鐵路全線啟用。其工期之短暫迅速,不僅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嘖嘖稱奇,任誰都會發出驚嘆之聲。

另一方面,濁水溪到高雄間總長150公里的「南部新線」,以及豐原至濁水溪約72公里的「中部線」,兩線路最終在1908年4月竣工,開工以來經過5年的歲月,終於結束艱難的建造工程。臺灣縱貫鐵路最後的全線工程,就此完工。這些路線與「北部新線」合計之後,從基隆至高雄約405公里的鐵路全線開通。

下一頁: 甚至連鐵道旅館都建設完成

關鍵詞

臺灣 鐵道 日本統治時期 後藤新平 劉銘傳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