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完成臺灣縱貫鐵路的最大功臣──長谷川謹介

歷史

許多日本人在臺灣搭乘火車之際,都會陷入某種不可思議的懷舊氛圍。這是理所當然,因為日本人與臺灣的鐵路建設有著深厚淵源。本文將介紹一位日本的鐵路技術人員──長谷川謹介,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他投注許多心血,完成了從北部基隆通至南部高雄的縱貫鐵路。

從民營轉為官營

1898年2月,兒玉源太郎就任第4任臺灣總督。該年3月,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情況急遽轉變。臺灣總督府決定將縱貫鐵路由原本計畫的民營改為由官方設置,並在議會提出預算案,其後亦獲同意。後藤新平認為預算應該會通過,因此任命鐵道作業局長松本莊一郎負責建設縱貫鐵路,並請他推薦足以擔任技師長的人選。結果由日本鐵道的前任技師長長谷川謹介獲選,以高等官2等、年俸3500日圓的待遇,於1899年4月1日派遣至臺灣。長谷川當時正值45歲的壯年。

長谷川赴任之際,臺灣處於日本統治的第5年,鐵路管轄權由軍隊轉移至民政局的第3年。由於臺灣當時仍有武裝勢力與原住民族的襲擊,以及瘧疾等風土流行病的蔓延,在日本只要提到有人要前往臺灣,就會擔心「該不會是欠下了巨額債務」?不過,長谷川選擇前往臺灣有其理由:當時首度建設並營運日本首條民營鐵路──目前的東北本線等鐵路的日本鐵道的建設課,在他任職期間遭裁撤,他與數十名部屬同時失去了工作的職場。

1855年,長谷川謹介生於山口縣山陽小野田市,少年時期不愛念書,活潑任性,讓父母擔心嘆息。在大阪造幣局任職的兄長長谷川為治非常擔心,便叫他與自己一同生活,讓他學習英語,長谷川謹介的語言能力大為精進,如此能力終於獲得鐵道廳長官井上勝──鋪設新橋至橫濱之間的日本首條鐵道──的注意。長谷川謹介進入官設鐵道所管轄的鐵道寮,為受聘的外國人士擔任通譯,同時協助鐵路相關測量工作,其後,指揮「柳瀨隧道」──被視為隧道工程機械化之先驅工程──的挖掘工作,以及日本最長鐵橋「天竜川橋樑」的架設工程,成為井上勝的得意門生,揚名於世。

獲後藤新平「指名」參與大型計畫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基於「鐵道國營政策」,決定實施真正的臺灣縱貫鐵路計畫,預計從基隆至高雄(當時名為打狗)興建總長度達到405公里的鐵路。這項興建事業預計花費10年,始於1899年,編列了2880萬日圓的預算。後藤新平便是為了推動這個大型計畫而採用長谷川謹介。

渡海來臺的長谷川獲任命為臨時臺灣鐵道鋪設部的技師長,其後終於晉升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技師長,此後更歷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建設鐵路的基本理念是「就算只是1公尺也要向前推進,盡可能地早日完成,盡量回收資金」。這樣的做法遭人在背後批評是「速成延長主義」(*1),但長谷川秉持信念,座右銘是「結果若好,一切都好」。後藤新平也說:「自己從創設臺灣鐵道部以來直到離開臺灣,雖然曾任臺灣鐵道部長一職,但僅是名義上的職務,鐵道之事完全交給長谷川,自己不過是用印的圖章罷了」,而如同總督兒玉源太郎完全信任後藤新平一般,後藤也對長谷川技師寄與極大的信賴。

(*1) ^ 「速成延長主義」為臺灣縱貫線鐵路建設的技師長長谷川謹介所制定的建設方針,主要是希望改變臺灣交通不便的實況、促進產業的發展、加速平定動亂。「速成」旨在提早臺灣鐵路的通車時間,「延長」則盼能擴大鐵路鋪設的範圍。此制度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日治初期物價逐年升高,帝國議會難以精確評估總經費並加以掌控,因此長谷川謹介只能盡可能節省敷設鐵路、興築車站以及建造各項附屬建物的開銷,以求鐵路工程的「速成」與「延長」。參考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03158&IndexCode=Culture_Event

下一頁: 緩和陡坡,增加運送能力

關鍵詞

臺灣 鐵道 日本統治時期 後藤新平 劉銘傳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