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完成臺灣縱貫鐵路的最大功臣──長谷川謹介
歷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以清朝時期的鐵道為基礎大幅度擴建
關於「臺灣鐵道之父」是誰這個問題,2020年在臺灣引發了一陣小小的爭論。當時話題的焦點在於,「臺灣鐵道之父」究竟是清朝的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抑或本文將介紹的日本鐵道技術人員長谷川謹介。先不談爭論的結果,劉銘傳在擔任巡撫的時期,的確建造了臺灣首條鐵路;但是對這條鐵路做出根本性的改造,並完成南北縱貫鐵路,進而實現大量運輸的人,則是長谷川謹介。
1895年,日本將臺灣納入版圖之際,從基隆到新竹之間已鋪設99公里的輕便鐵路。這是由清帝國轄下臺灣省的首任巡撫劉銘傳所建設完成,但除了20公尺內急速上升1公尺的陡坡路線之外,最小曲線半徑為80公尺,最為窘迫之處僅有56公尺,導致火車必須減速急轉彎,無論速度還是運送能力皆不足,無法對於臺灣的近代化做出實際貢獻。
樺山資紀成為首任臺灣總督後,從防衛與統治兩個層面認知到建設縱貫鐵路的重要性,1895年8月,請求日本政府建設臺灣鐵路。翌年3年,日本政府撥付7萬7千日圓的預算,下令調查研究縱貫鐵路,結論是「建設事業須持續3年,所需總經費約為1539萬日圓」,同年5月,265名企業界人士擔任發起人,籌劃成立「臺灣鐵道會社」,臺灣總督府亦從旁協助,但計畫卻在中途夭折。
從民營轉為官營
1898年2月,兒玉源太郎就任第4任臺灣總督。該年3月,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情況急遽轉變。臺灣總督府決定將縱貫鐵路由原本計畫的民營改為由官方設置,並在議會提出預算案,其後亦獲同意。後藤新平認為預算應該會通過,因此任命鐵道作業局長松本莊一郎負責建設縱貫鐵路,並請他推薦足以擔任技師長的人選。結果由日本鐵道的前任技師長長谷川謹介獲選,以高等官2等、年俸3500日圓的待遇,於1899年4月1日派遣至臺灣。長谷川當時正值45歲的壯年。
長谷川赴任之際,臺灣處於日本統治的第5年,鐵路管轄權由軍隊轉移至民政局的第3年。由於臺灣當時仍有武裝勢力與原住民族的襲擊,以及瘧疾等風土流行病的蔓延,在日本只要提到有人要前往臺灣,就會擔心「該不會是欠下了巨額債務」?不過,長谷川選擇前往臺灣有其理由:當時首度建設並營運日本首條民營鐵路──目前的東北本線等鐵路的日本鐵道的建設課,在他任職期間遭裁撤,他與數十名部屬同時失去了工作的職場。
1855年,長谷川謹介生於山口縣山陽小野田市,少年時期不愛念書,活潑任性,讓父母擔心嘆息。在大阪造幣局任職的兄長長谷川為治非常擔心,便叫他與自己一同生活,讓他學習英語,長谷川謹介的語言能力大為精進,如此能力終於獲得鐵道廳長官井上勝──鋪設新橋至橫濱之間的日本首條鐵道──的注意。長谷川謹介進入官設鐵道所管轄的鐵道寮,為受聘的外國人士擔任通譯,同時協助鐵路相關測量工作,其後,指揮「柳瀨隧道」──被視為隧道工程機械化之先驅工程──的挖掘工作,以及日本最長鐵橋「天竜川橋樑」的架設工程,成為井上勝的得意門生,揚名於世。
獲後藤新平「指名」參與大型計畫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基於「鐵道國營政策」,決定實施真正的臺灣縱貫鐵路計畫,預計從基隆至高雄(當時名為打狗)興建總長度達到405公里的鐵路。這項興建事業預計花費10年,始於1899年,編列了2880萬日圓的預算。後藤新平便是為了推動這個大型計畫而採用長谷川謹介。
渡海來臺的長谷川獲任命為臨時臺灣鐵道鋪設部的技師長,其後終於晉升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技師長,此後更歷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建設鐵路的基本理念是「就算只是1公尺也要向前推進,盡可能地早日完成,盡量回收資金」。這樣的做法遭人在背後批評是「速成延長主義」(*1),但長谷川秉持信念,座右銘是「結果若好,一切都好」。後藤新平也說:「自己從創設臺灣鐵道部以來直到離開臺灣,雖然曾任臺灣鐵道部長一職,但僅是名義上的職務,鐵道之事完全交給長谷川,自己不過是用印的圖章罷了」,而如同總督兒玉源太郎完全信任後藤新平一般,後藤也對長谷川技師寄與極大的信賴。
(*1) ^ 「速成延長主義」為臺灣縱貫線鐵路建設的技師長長谷川謹介所制定的建設方針,主要是希望改變臺灣交通不便的實況、促進產業的發展、加速平定動亂。「速成」旨在提早臺灣鐵路的通車時間,「延長」則盼能擴大鐵路鋪設的範圍。此制度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日治初期物價逐年升高,帝國議會難以精確評估總經費並加以掌控,因此長谷川謹介只能盡可能節省敷設鐵路、興築車站以及建造各項附屬建物的開銷,以求鐵路工程的「速成」與「延長」。參考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03158&IndexCode=Culture_Event
緩和陡坡,增加運送能力
身為技師長的長谷川面臨兩個問題。其一為應在何處鋪設何種鐵道線路。他赴任後即刻進行實地視察,以決定鋪設之路線。進行基隆至臺北間的改良工程之際,為了將最小曲線半徑從80公尺變更為240公尺,1/20的坡度亦放緩為1/60,放棄至今投注鉅額資金的既有路線,決定採用全新路線。(註:曲線的半徑越大,車輛轉彎時越和緩;坡度的分母越大,則傾斜程度越小。)
而在臺北以南,地形嚴峻的苗栗至臺中之間,坡度升至1/40,但平均坡度設定為1/60。臺中至高雄之間,則是降至1/100的緩坡。藉由如此的設計改良,無論速度抑或運輸能力皆獲得大舉提升。
此外,慮及國防安全的必要性,也決定極力避免沿著海岸鋪設鐵道路線。如此一來,憑藉著以往至今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克服了這個路線決定的問題。但在臺灣調度建設鐵路所需資源一事,則是未知領域。資源建材無法在臺灣島內調度之故,不得不從日本進口。遠從東京購入的資源建材從火車頭、客車與貨車、軌道,以及木材、石材、混凝土、石炭等材料,總重高達約8000噸,因此需要3艘2000至4000噸級的船隻,才能運送至臺灣。
集結具有實力的人才
雖然這是由總督府主導的官營事業,但海運業者則是躊躇不前。許多海運業者未曾經驗過臺灣航線,而作為卸貨港口的基隆與高雄亦未整備完成,因此船公司擔憂不已。總督府不得不簽約租借南洋丸、東英丸和臺灣丸3艘船隻,以直營的方式展開運送程序。港灣未整備完成,讓卸貨難以順利進行,船舶每月租金要價9000日圓,延長1日將耗費數百日圓的追加費用,因此無法慢理斯條地空談計畫。在長谷川技師長的麾下,除了在日本內地時便培養已久,其後又隨其來到臺灣的部屬之外,還有該單位原本的員工與新到任的員工,呈現優劣不一的狀態,但他仍以實力優先主義培育部屬。由於重視技術能力與氣量,45歲的長谷川技師長的部屬裡,留下許多20多歲和30多歲的新進員工,充滿年輕活力,幹勁十足。
縱貫鐵路工程大致上分為4個區間進行。基隆至新竹間為「北部改良線」、新竹至豐原間為「北部新線」、豐原至濁水溪為「中部線」、濁水溪至高雄間為「南部新線」。
首先於1899年5月,「北部改良線」開工。沿用既有路線的地方不過僅僅8公里多,長谷川技師長赴任3年後,於1902年3月,全長101.3公里的鐵路全線啟用。其工期之短暫迅速,不僅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嘖嘖稱奇,任誰都會發出驚嘆之聲。
另一方面,濁水溪到高雄間總長150公里的「南部新線」,以及豐原至濁水溪約72公里的「中部線」,兩線路最終在1908年4月竣工,開工以來經過5年的歲月,終於結束艱難的建造工程。臺灣縱貫鐵路最後的全線工程,就此完工。這些路線與「北部新線」合計之後,從基隆至高雄約405公里的鐵路全線開通。
甚至連鐵道旅館都建設完成
全線開通後,決定在1908年10月24日於臺中公園舉辦全線通車典禮。觀禮來賓包含從日本邀請而來的參與者,預計將有千人蒞臨與會。但長谷川部長知道沒有旅館足以招待來賓,因此計劃在臺北火車站前約3000坪的土地上,興建總計樓層坪數620多坪的3層旅館。這雖然是鐵路建設預算之外的花費,但仍委託總督府野村一郎技師與鐵道部福島克巳技師進行建築設計,配合舉辦全線通車典禮的時間,預定在1907年6月開工。
興建工程多次延遲落後,在1908年10月20日竣工,沉穩洗練的英式風格旅館終於落成。再過4天就是全線通車典禮。這個旅館可說不輸日本內地的帝國旅館,但非常遺憾地,戰爭期間因空襲遭破壞,現已不存在。鐵路興建工程結束後,整個工期大約縮短了1年,同時亦樽節了130萬日圓的經費,甚至還興建了預定計劃之外的旅館,長谷川謹介生涯的一項偉業大功告成。長谷川謹介見到興建工程已告終結,便辭去總督府的職位,轉至日本內地的鐵道院任職,最後更榮升鐵道院的副總裁一職。
縱貫鐵路對臺灣的近代化做出大貢獻,目前也是臺灣人經常搭乘的既有路線,對於臺灣人的生活多有助益。長谷川謹介被譽為「臺灣鐵道之父」,其銅像設置於舊臺北火車站前,但是與鐵道旅館一樣,已經佚失。
標題圖片:臺灣苗栗市鐵道文物館內保存的蒸汽機車DT561號(Masa / 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