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和Made In Taiwan一起探究黑洞之謎」ーー天文學者 松下聰樹

科學 國際交流 生活 臺灣香港

現今的臺灣,擁有世界頂尖的無線電波天文學研究和觀測裝置開發技術。此發展過程,可說是和松下聰樹在臺灣的生活共同成長的。筆者訪問松下並記下了松下代表臺灣參加黑洞觀測等世界級天文計畫的足跡。

松下聰樹 MATSUSHITA Satoki

出生於東京。年少時期就開始對天文抱有興趣,立志成為天文學者。畢業於東北大學理學部,修完東北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和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課程。擁有天文學博士學位。經歷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博士後研究,2003年起,任職於臺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現為該院研究員。松下以臺灣代表身分加入國際組織.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此機構結合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波望遠鏡,利用甚長基線干涉儀(VLBI)拍攝並解析黑洞真相。

小學時就夢想成為天文學者

松下在小學3年級和4年級那兩年,因物理學家的父親的工作因素,住在紐約,在當地的學校就讀。當時的學校裡有理科專任老師,理科教室還有一座小星象儀。

「理科課程都是天文的內容,怎麼樣都聽不膩。在1980年代初期,是無人探測器航海家1號和2號掀起話題的時代,企業號太空梭也在當時發射成功。之後,我回到日本,就讀仙臺的小學,還記得我在畢業文冊裡寫了將來的夢想是當天文學者。」

升上國中後,松下的父親介紹仙臺市天文臺長小坂由須人給他,隨即和同學一起加入了仙臺天文同好會。他們會在每週六固定聚會,從天文臺18點閉館後到隔天凌晨3點,觀測整晚的月球表面、流星、星雲、星團等等,尤其是當時很接近地球,風靡一時的哈雷彗星,讓他非常著迷,有時還會在天文臺的天象儀地上鋪睡袋過夜。就這樣混在愛好天文的大人們間,學會了很多星際知識和操作望遠鏡的技術。

「但除了理科以外的科目,我幾乎都提不起興趣,包括以國文為首的文科聯考必修科目全都很弱。不過,為了成為天文學者,我傾注全力發憤圖強,參加大學考試。」

松下重考了一年,考上東北大學理學部天文學系,在專攻無線電波天文學的石附澄夫助教(當時)身邊學習。之後他又進入東北大學研究所的碩士課程,因石附老師調到長野縣野邊山的國立天文臺,他也因此搬去野邊山居住。

碩士畢業後,他進入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進修博士課程,留在野邊山繼續深造。在那裡,他除了觀測系外銀河(銀河系以外的銀河),也徹底學到了無線電波干涉儀的構造(一種無線電波望遠鏡。將複數小型無線電波望遠鏡組合起來,取得單一機型無法實現的巨大無線電波望遠鏡等價的解析力),並徹底習得實際觀測和疑難排解檢修知識技術。松下不只在研究上有一番成就,在設置觀測器也有卓越的表現。

在2000年到2003年松下的博士後研究期間(研究所博士後期課程結束後,所賦予的定期研究職位),他一邊擁有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學籍,一邊參與建設夏威夷島茂納凱亞山世界第一座亞毫米波(波長低於1釐米)無線電波干涉儀SMA(Submillimeter Array)。SMA由8臺口徑6公尺的無線電波望遠鏡組成,做為觀測用的無線電波干涉儀。

在這項計畫裡,有個工作是把組合後的裝置開發到能進行科學觀測的狀態,他們將此工作派給在專業研究和設置觀測器等領域都能勝任的松下。其中,SMA的8臺無線電波望遠鏡中有2臺是臺灣製造的,松下其實可以說是在夏威夷時就與臺灣意外結緣了。

抓住臺灣提供的機會

臺灣的無線電波天文學研究,原本與世界水準差距甚大。但是1990年代中央研究院表明參加SMA計畫後,臺灣製造商就收到了SMA專用的無線電波望遠鏡訂單。雖然臺灣的工廠只需要按照美國所提供的設計圖製作就好,卻也因此獲得了這個領域最先進的技術。

不過,當時臺灣的無線電波天文學領域研究員明顯不足,得請開發過SMA,成績顯著的松下前往臺灣支援,這也是臺灣當時的實情。

「當時日本的後期研究員名額和科學研究預算已達上限,臺灣在這個領域上正在快速發展,研究環境也完備優良,對我自己來說真是求之不得的機會。若在臺灣的研究所研究,就能不受其他原因延宕,順利進行SMA觀測資料的解析。另外,臺灣跟日本一樣都在亞洲,生活方便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因此,松下從2003年開始了他在臺灣國立綜合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原為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指導教官的賀曾樸(Paul Ho)也同時來到臺灣,成為此研究所的所長。能跨越海洋來到臺北研究中心與以前的上司再次相遇讓松下非常驚訝,也深深感受到臺灣為了確保這個領域的人才花了很多精力。

下一頁: 擔任巨大假想無線電波望遠鏡計畫的臺灣代表

關鍵詞

臺灣 日本人 天文學 望遠鏡 黑洞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