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李登輝的指示「向若林聽選舉結果」--與「民主先生」第一次接觸

政治外交

1980年春天,筆者錯失了機會與李登輝見面,經過10年之後,1989年年底終於有幸接觸。李前總統本人親自以電話聯絡亞東關係協會(目前已改名為臺灣日本關係協會)駐日代表處副代表,指示他聽取我對於選舉結果的評論。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間點正是李登輝下定決心推行民主化的時期。

透過間接問答進行首次接觸

自從我專注於當代臺灣政治研究之後,首次有機會接觸到李登輝,是在上次錯失機會的10年後。其實這件事情已經在2008出版的著作《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東京大學出版會。譯註:臺灣版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於2014年翻譯出版),以註釋的方式公開於世。當時李登輝卸任總統已有8年之久,我判斷即使公開亦無妨。1989年12月,臺灣最後一次的立法委員增額選舉與縣市長選舉同時進行之後不久,我們便有了首次的接觸。在此引用書中的註釋。

「1989年底,筆者於結束現場觀察後回國,得知當時的亞東關係協會駐日代表處副代表鍾振宏於筆者出國期間,不斷來電留言希望能會面。與他聯絡上並碰面後,才得知他接到總統李登輝本人的電話指示,希望能聽聽筆者對此次選舉的評論。筆者於是表示,鑑於國民黨掌握媒體,並擁有民進黨無法比擬的組織力量與財力,總得票率不到六成,事實上可謂慘敗。」(同前書,頁431。譯註:臺灣版,頁261)

鍾振宏先生是在政府的公關宣傳部門歷練已久的人士,曾於李登輝任臺灣省主席期間擔任新聞局長。在當時的外交系統裡,算是李登輝的少數心腹之一。因此透過鍾先生進行情報蒐集,可以說是李登輝個人的情報管道。掌權者除了接收政府、情報機構、政黨等等官方管道呈上的情報資訊之外,憑藉私下的人脈網絡,另闢途徑尋求情報資訊則是常有之事。很久之後我才得知,當時李登輝亦曾諮詢美國的觀察家(watcher)對於臺灣情勢的見解。我應該也是這種透過私下人脈網絡前來接觸的一人。

面對即將來臨的重要政治日程

雖是後見之明,一般認為這個時期的李登輝面臨著相當危急亦關鍵的政治決定。我在前述2008年的著作裡,曾經推測:「最遲到1989年底選舉之後,李登輝才較具體地決定與反對勢力再度交涉,以推動民主化」,而以前述註釋作為推測的根據。

李登輝接續任內逝世的蔣經國繼任總統,其任期直到1990年5月。任期結束前的3月,預定經由國民代表大會選出正副總統,而國民大會的舊制是由大多數未經改選的「萬年國代」,加上少數在「增額選舉」裡選出的少數代表混合組成。此外,在正副總統選舉之前,國民黨中央常任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將決定由誰擔任國民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

面臨如此重要的政治日程,政權內部各種勢力中擁有影響力的外省籍重要人士亦展開行動,後蔣經國時代開始不久,國民黨權要人士之間相互牽制的均衡態勢搖搖欲墜。另一方面,對於蔣經國晚年到逝世後不久,由於制度化而受限的自由化(新成立的政黨不能主張「臺灣獨立」),以及半吊子的政治改革(支付退休金促使自願退休以消解「萬年國會」的狀況),在野的民進黨都感到不滿,加上執政黨並未提出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擱置憲法重要法條而導致其成為嚴苛治安法規的依據──的重要議題,讓民進黨更是大為不滿。

從解嚴之際開始,高舉各種政治與社會改革要求的示威遊行集會,在臺北街頭浪潮洶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那些不滿情緒。

下一頁: 破釜沉舟的決定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李登輝 若林正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