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峰的扶桑逍遙遊

荒野白芒,舊夢繁華──平城京與長安城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長安城曾是東亞文化的尖端,距今1300年前,和銅3年(710年),日本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仿效長安城建造了平城京。過去曾繁華盛極一時的長安城與平城京,現在整修為遺址公園,行走其間,只讓人感到無限寂寥。緊急事態宣言解除期間,李琴峰尋隙前往奈良旅行,寫下了當時的感慨。

伴隨陣陣叩咚聲響,電車搖晃前行,車窗外是一片土黃平野,景色蒼莽,樹木稀疏。不久,土黃平野被一片白芒之海所取代,一座聳立的中國風朱紅門樓驀然閃現在視野一角,眨眼間便又被電車拋在了腦後。

人間的北極星

這是近鐵奈良線,從大和西大寺站前往新大宮站途中所看到的車窗景色,這一段鐵路就從奈良時代的宮殿「平城宮」遺址上橫切而過。那座朱紅門樓,便是復原的平城宮南門,朱雀門。

2020年11月中旬某日,天氣大晴,我獨自造訪了平城宮遺址。這是我第3次來到奈良,但前2次都只是在奈良公園和鹿群嬉戲、被鹿群追趕,並未來到平城宮遺址。

那日天氣毒熱,實在不像秋天,一輪巨日懸在蒼穹之中發著灼熱白光,蒸烤著眼前這片赭色荒野。荒野延伸至視線無窮遠處,卻有一座華麗宮殿赫然立於原野之上,白色礎石階梯、朱紅門柱、黑色屋頂與金色裝飾,若有人不知此處便是平城宮遺址,只是偶然路過,想必根本看不出任何脈絡。

化作荒野的平城宮遺址(筆者攝影)
化作荒野的平城宮遺址(筆者攝影)

這是大極殿的復原建築,大極殿乃宮廷正殿,天皇即位與元旦朝賀等國家祭儀便在此舉行,是平城宮中最重要的建築物。「大極」一詞來自中國思想裡的「太極」,那是開天闢地之前,陰陽清濁融為一體的混沌鴻蒙狀態,中國神話裡,清明陽氣上升而為蒼穹,混濁陰氣下沉而為大地,於此始得天地初分。也就是說,太極便是天地乃至於萬物的根源,投射到政治哲學上,太極便成了宇宙的中心,也就是北辰、北極星;北辰又被認為是天帝居所,故人間帝王居所,也就成了「太極」。古代中國,皇宮裡的中樞建築以太極殿、太極宮為名者,不在少數。大極殿、太極殿與太極宮,可說便是人界的北極星了。

和銅元年(708年),日本元明天皇頒布《平城遷都詔》,並在2年後的和銅3年(710)遷都奈良。究其背景,是希望將日本建設為律令制國家,並告知諸外國。大寶元年(701),《大寶律令》制定施行,日本遂完成其律令制度的籌備。日本天皇為將此事報告大唐天子,派遣遣唐使前往長安城,使者這才發現長安城的結構與當時的日本都城全然不同。長安城將皇宮至於都城北側,而當時的日本都城「藤原京」,皇宮則幾乎是在都城正中央。

尊北思想

長安城的結構有其思想背景,在中國的方位觀裡,最以北面為尊,北辰乃天帝居所,正如「君子南面」一詞所示,帝王之尊便要坐北朝南、南面天下;與此相對,群臣便要面向北方、俯首稱臣。這種思想大概與日照狀態關係匪淺,中國位於北半球,面南的建築日照良好,又可以遮掩寒冷北風,「南面」等於「面陽、光明」,面向光明既是吉祥,又有統治得正大光明之意。此外,帝王乃龍之化身,龍好水,而在中國五行思想裡,水對應的方位即為北方。帝王居所必須坐北朝南,原因便在於此。直到今日,華人圈依舊喜好坐北朝南的建築。附帶一提,若是東方與西方相比,則以東為尊,因為那是日出方位,是故「東宮」即為皇太子之意。

從現代人的觀點而言,或許會覺得這種思想不過迷信,沒有遵從的必要。但是在啟蒙時代以前,正如西洋崇尚基督教的世界觀,東亞也仍處於神權稱霸的時代。在神權時代裡,人類要合理化其統治權威,往往便需要向超自然的力量尋求解釋,所以中國皇帝才會自稱天子,宣稱己身乃是天命所歸,日本天皇也才會自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若是輕忽了這種超自然的力量,便可能動搖到其統治根基,因此當權者往往無法忽視風水、宇宙觀這類迷信。而當時大唐帝國的宇宙觀與方位觀,乃至建都之法,都處於東亞文化的尖端,日本作為後進之國,會想積極效法也是理所當然。

下一頁: 長安城的縮影,平城京

關鍵詞

奈良 平安京 長安城 西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