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戒嚴體制已然崩潰」──民主進步黨的誕生為臺灣政治帶來一番嶄新氣象

政治外交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1986年3月,筆者辭去日本駐港領事館的專門調查員一職,與家人一同返國,從4月開始獲聘為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外國語學科的助理教授。直到2010年轉至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為止,都在一般通稱為東大駒場的校區執教。在日本的論壇持續提出臺灣問題的期間,接待了創黨不久的民進黨訪日團。

「只有組織名稱與國民黨相同」

前述的《中央公論》報導裡,刊登了拍攝前述6人當天與會神情的照片。

轉載自《中央公論》1987年4月號(獲中央公論新社許可)
轉載自《中央公論》1987年4月號(獲中央公論新社許可)

相當不錯的表情。毅然決然裡飄散著一股緊張氣氛。他們顯露如此表情,發出沉靜卻堅毅的談話,構成了當天座談會的整體氛圍,讓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他們流露出的緊張氣氛,我認為並非因為是在初次見面的日本學者和記者前發言所致。好幾位發言的成員希望在場人士留意到民進黨是誕生僅4個多月的「很baby的政黨」,在國民黨的法律之下仍為非法存在。我丟出問題質疑,舉出他們的黨內職掌和組織名稱與他們所反對的國民黨相同,對此,他們回答提到國民黨故意將他們登記成「人民團體」,試圖矮化新創政黨的存在,因此才特意採用國民黨的組織架構。

新創政黨的前途尚未明朗,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從後見之明看來,1986年允許民進黨創立與1987年解除戒嚴令,以結果來說,看起來都像是政治自由化的決策,再也無法回頭,但從法律層次來說,「政黨不得主張分裂國土(指臺灣獨立)」,則是一種加諸限制的自由化,仍然存在著擊潰新創政黨的手段。民進黨最終獲得穩固的法律地位,須等到1992年廢除前述限制的二次修憲。

藉由臺灣威權體制的突破,其後一路推展到實現首次的總統直選,就我的立場而言,該如何看待臺灣民主化在這10年之間的政治動態?並非僅僅單純地累積時事觀察便了事,而是如何實現為一種學術性的政治研究?當時我面臨著如此的課題。

標題圖片:在「黨外選舉後援會」席上,決議成立民主進步黨的場面。站在議長席上擔任主席的是游錫堃(現任立法院長),立於右側發言的是謝長廷,當時他提出「民主進步黨」作為黨名。資料來源:張富忠,邱萬興編著《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 1975-1987上冊》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会,2005年,206-207頁(筆者提供)

關鍵詞

政治 臺灣 研究 民進黨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